晋行晋止(二)

标签:
山西古建之美浮光掠影旅游 |
分类: 坐井观天 |
沈阳-北京西-代县(雁门关、边靖楼、文庙、阿育王塔)-浑源(恒山、古城)-应县(木塔、净土寺)-大同(古城墙、华严寺、九龙壁、大同博物馆、美术馆)-沈阳
3.应县篇
应县木塔,原名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亦是我此行的初衷。站在塔下,看他的梁、檐、匾……那些在近千年历史里沉积里所展现出来的古建之美,根本无法用言语去评说,却让人感动得想落泪。千年是什么概念,沧海桑田,朝代更迭,他沉默地鉴证了古今多少事,谁又能轻易地断定会付与笑谈中?
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的梁思成把应县木塔比做“长明灯”,“自九百年前日日夜夜地亮到如今”,他说:“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全塔用了3000吨木制,每一根柱子承重110吨,且没有用一根钉子建到65多米高,相当于现在二十三层高楼,在经历40多次地震,200多次炮弹袭击,和常年大风后,还稳稳走到今天。
可惜现在的木塔每年正已0.2毫米往东北方倾斜。主因是在民国期间,军阀混战时受到了剧烈的炮火轰击。随后,乡绅对其进行修补,修补原本是好事,只是这是一次错误的修补,将各层的夹泥墙换成木隔扇,破坏了木塔整体结构。木塔的二、三层倾斜的最为严重,所以除了一层以外,上面已经不对外开放了。
从木塔出来,临近净土寺,寺庙不大,大雄宝殿的藻井是一绝。殿顶覆斗形天花板,以房梁划为9格,分作9个藻井,数中间的藻井最大,传说中间那两条金色的浮雕双龙会在深夜飞舞,光照大殿。
山西的古建多为辽金北魏时期的留存,在我的认知里,一直以为那是个战乱而贫瘠的年代,却不曾想过留下这么多巧夺天工、美轮美奂的雄伟建筑。一座建筑在自然风霜雨露浸染的历程中,也许色彩会剥落,装饰会遗失,檐角的小兽蒙上灰尘……越是如此,越能展现出他延绵于岁月里的美。也正因为欢喜,愈加害怕他敌不过流水般无情的时光。愿专家们能早日寻求出解决木塔倾斜的办法,愿所有的古建都能继续得到有效的保护,愿他们能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继续俯视着人间烟火。
4.大同篇
大同大不同。第一站必需是华严寺。华严寺建于辽代,与皇家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中国大多数佛教寺庙坐北朝南的走向不同,它坐西朝东,体现了辽代契丹族“以东为尊 逐日而居”的生活习俗。其上寺的大雄宝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辽金佛教殿堂,下寺主殿薄伽教藏殿为辽代木结构建筑的典型代表。上述文字网络上随处可见,但当我人在寺中时,抛却那些赋予它的定语,而单单是因它本身的壮阔与精致,就足以让人惊叹之余还是惊叹!
巍峨的大殿,高高的穹顶,繁复的花纹,层层叠叠的斗拱,无不显示出精湛的工艺。佛像不语,面目慈悲。莲台上下,分隔着时空的重逢。墙上的壁画栩栩如生,裹着金粉的装饰在幽暗的殿堂里依然流光溢彩。花纹鸱尾是否在屋角呢喃,殿外的角兽半梦半醒,悬在塔尖的小铃铛还在摇曵……可怕的时光长河里浸润出来的风貌与神韵,透过历史的尘埃,随意地扫过渺小的我,亦或是扫过这现实的风、现实而又虚幻的种种过往。
我试图去分辨徘徊在树叶间的风中是否来自于雁北,我又想像着风也许会从那个最初的工地吹来,然而,此时此刻,艳阳之下,和煦的风只是漫不经心地掠过我的发梢,正如那静默于殿堂之上的诸佛诸菩萨,虽在人间,寂照不语。
去九龙壁途中,我隔着一条街看到代王府门前有表演,一行人穿着红衣抬着骄子走来走去。代王府彩色的琉璃屋顶远远望去,金碧辉煌,富贵逼人。又去了古城墙,城墙上有灯展。从城墙上下来时,已是华灯初上,灯火里的古城比白天要热闹。为了喝一口热茶,我在古城穿街走巷,又偶遇到了几座古建筑。
第二天去了大同博物馆和美术馆。博物馆里租借了电子讲解,喝了一瓶老陈醋可乐。博物馆里的孩子们很多,望他们能从祖先的遗泽与馈赠中得到启示,成为创造我们未来的希望。美术馆紧挨着博物馆,很大很大。看了一部分油画展,又巧遇几个小姑娘在排练琵琶,一位看上去像老师的女士正在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数着拍子教导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人创造出来的伟大,还有创造出他们的人。
中午,大同下了雨,结束了我连日里的暴晒。只是后来雨水不受控,逐渐演变成电闪雷鸣,暴雨如注。再然后,我回程的飞机延误了,延误了!
再见了山西,再见了大同。我来与不来,该在的还应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