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歌敬贺故宫博物院兰亭大展开幕
(2011-09-21 14:12:25)
标签:
故宫诗歌紫禁墨存兰亭今咏传本王羲之书法修禊山阴兰亭歌兰亭大展 |
分类: 倦勤斋 |
兰亭歌
仿韩、苏《石鼓歌》,作兰亭长歌百句。分用二十五有、五歌、七雨、一先、二十六宥诸韵。[1]
永和九年岁癸丑,修禊兰亭集胜友。[2]
纵无弦管壮山阴,犹有诗觞随波走。[3]
搜遍枯肠苦无得,自持羽杯换巨斗。[4]
座中逸少清真客,俗体姿媚复婆娑。[5]
吟成好句谋佳酿,写罢新章博白鹅。[6]
蚕茧织就蓬莱雪,鼠须挥如鲁阳戈。[7]
通篇三百廿四字,字字流转如清波。
酒底造化兰亭序,醒时对案苦蹉跎。[8]
悠悠隆替经丧乱,咄咄笔墨凌山阿。[9]
誓墓去官卒乐死,徒留寸纸空追摹。[10]
四海沸腾出明主,天下王书归内府。[11]
复有兰亭觅不得,贞观无计良臣苦。
御史萧郎性狡黠,潦倒黄衫充商贾。[12]
八旬辩才年耄昏,竟取兰亭论今古。
萧郎抖擞出敕旨,普天之下皆王土。
老僧恨悔说不得,官吏如狼君如虎。
帝命赵韩冯诸葛,摹搨分赐无定数。[13]
临崩耳语携将去,一入昭陵和尘腐。[14]
延之传奇兰亭记,历历亲数如亲睹。[15]
关中温郑发帝陵,石床罗列金匣五。[16]
钟王纸墨兰亭书,零落人间不知主。
世上赖有摹本传,神龙小印白麻笺。[17]
记名无非冯虞褚,一本尚值数万钱。[18]
检校曾记褚遂良,旋呼浪字似半边。[19]
妄言好古苦求奇,俗说纷纷只惘然。[20]
陆生偶得高公物,鼠毫精墨细勾填。[21]
摹得五纸今存二,陆摹陈鉴共蚩妍。[22]
会字底残同缺笔,锋芒圭角过牵缠。[23]
宋人但爱定武石,欧摹唐刻明皇镌。[24]
契丹入汴携将去,兵败弃之定武县。[25]
或言绍彭易原石,损去湍流带右天。[26]
不知尚有九字损,九字损于五字前。[27]
东坡论曾系旁添,不识梁季徐僧权。[28]
复有察字无着落,留与后人去凿穿。[29]
山谷题跋夸佳刻,肥瘦兼得古意全。[30]
子固落水轻性命,何曾结得至宝缘。[31]
独孤传本逢松雪,跋题十三始离船。[32]
柯氏亦藏真定武,黄公数语破妙玄。[33]
趣舍所遇非石裂,高低浓淡出天然。[34]
八阔九修金龟卧,不及覃溪玉尺传。[35]
蜀中贤相宋游似,百卷兰亭分十编。[36]
南渡家家藏禊帖,化身种种逾万千。[37]
白石道人性灵秀,源流偏旁释疑窦。[38]
世昌精研十二卷,俞松续考随相凑。[39]
名拓品题载略尽,纵使万言说不透。
奈何后生慕虚诳,翻新认作古来旧。
东阳石裂若梅花,颍上井底光如昼。[40]
宁信神迹无征考,好言好语难相救。
千年聚讼总如斯,终得学人平讹谬。
右军已作今之昔,歌此留与今之后。[41]
[1]为紫禁墨存兰亭今咏诗歌大赛拟稿,因今人对于格律严格的诗体难以把握,所以投机取巧用了古体长歌的形式,说是仿韩苏二大家,其实怎么敢比呢。写了一百句,用了五个韵,平仄虽然不讲究,用韵还是标准的。
[2]用二十五有韵。起的平淡些,下面才容易写。
[3]石崇金谷宴有丝竹管弦,右军兰亭雅集只有曲水流觞,声势上没有那么热闹,但是更添雅意。
[4]罚酒自当依金谷酒数以三巨斗为宜。
[5]此处转韵,改用五歌。李白诗云:“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韩愈石鼓歌云:“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所谓俗书是指右军新体。
[6]谋佳酿指兰亭聚会,博白鹅指书写道德经或曰黄庭经和山阴道士换鹅的典故。
[7]兰亭序传说用蚕茧纸、鼠须笔,蓬莱雪夸纸白,鲁阳戈嵌进了贱名,鲁阳公挥戈日为之三返,乃神器也。古语云:纵有项籍剑,不及鲁阳戈。以此喻鼠须笔。
[8]传酒后所书,醒时难再得。
[9] 《晋书》载殷浩素致右军书云:“悠悠者以足下出处足观政之隆替”。唐摹右军书《丧乱帖》今在日本,此句说右军这样人品家事也要经历乱世苦痛,但是挡不住其以笔墨传世。“咄咄”出自《淳化阁法帖》卷五,卫夫人(王羲之的书法老师)书帖云:“卫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笔势洞精,字体遒媚”。
[10]右军在父母坟前有誓墓文传世,辞官回乡,晋书中右军语:“我卒当以乐死”。寸纸,今看右军作品多是寸纸信札。
[11]此处转韵,改用七雨。李世民好大王书,搜罗天下王书。
[12] 《兰亭记》载,监察御史萧翼,微服黄衫,扮作商贾,如山东书生打扮。
[13] 《兰亭记》载,当时命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摹搨数本分赐太子、诸王、近臣。
[14] 《兰亭记》载,太宗临死前耳语中宗,请求带兰亭入土。
[15] 《兰亭记》传奇所载如耳语之类事如同亲睹,令后人颇怀疑其真实性。
[16]五代温韬节度关中同其外甥郑元素发唐帝陵,据郑回忆温只取珍宝,书画皆归郑,曾见兰亭,但兰亭真迹自此消失。
[17]此处转韵,改一先。直取启功先生论书绝句中写冯摹兰亭的句子:赖有唐摹存血脉,神龙小印白麻笺。
[18]摹本、临本都与名人挂靠,说是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本子。
[19]米芾跋语曾说:“唐太宗既获此书,使冯承素、韩道政、赵模、诸葛贞之流摹赐王公。褚遂良为起居郎,盖检校而已”。但是在跋王文惠公本时又称“浪字无异于书名”,说兰亭中的浪字像褚遂良签名的半边。
[20]此句自院藏“褚摹兰亭”后米芾诗跋中“后生有得苦求奇,寻购褚模惊一世。寄言好事但赏佳,俗说纷纷那有是”几句化出。米芾自己炒起褚摹概念,自己又说世间没有褚摹,很狡猾。
[21]元陆继善摹兰亭,称得自“东昌高公物”,曾向赵孟頫等人学过双钩填廓的摹搨之法,得到精致的河北鼠毫笔,于是摹搨了五份。
[22]此处我弄错了,陆摹五纸实际上现在存有三个,一为台北故宫陆继善摹本、一为北京故宫陈鉴本(米芾题诗本),另有一件在台北兰千山馆林百里先生处,命名为赵孟頫临褚遂良摹兰亭卷。
[23]陆摹本系统的特点是首行末字“會”最末两笔是缺的。
[24]定武兰亭号称欧阳询摹,唐明皇时代御府刻石。
[25]契丹入汴携石东去,兵败杀胡林,弃石真定。真定时为义武军,宋太宗登基,以讳改义武为定武。
[26]庆历中李学究发现,熙宁时薛向帅定武,其子绍彭翻刻一石易去原石,损原刻“湍、流、带、右、天”五字。所以定武兰亭就有五字不损本和五字已损本之分。
[27]其实五字损前“亭、列、幽、盛、游、古、不、群、殊”九字已损。
[28]东坡题跋称定武本第十五行“不知老之将至”左边有一“僧”字,是原文的漏字旁添,应读成“曾不知老之将至”。并把僧的单人旁解释为旁添符号——“<”。其实那是南朝梁徐僧权的押署。
[29]其实从薛绍彭摹刻本上可知,僧字上方,还有一个“察”字,当是隋代的姚察押字。
[30] 《山谷题跋》卷七《书王右军兰亭草后》:“书家得定武本,盖仿佛古人笔意耳。褚庭诲所临极肥,而洛张景元斸地得缺石极瘦,定武本则肥不剩肉,瘦不露骨,犹可想其风流。三石刻皆有佳处,不必宝己有而非彼也。”传说摹搨定武时三纸同时摹搨,上下一肥一瘦,中间的刚好。所以有黄庭坚所说的肥本、瘦本。
[31]周密《齐东野语》载,赵孟坚,字子固,乘舟在霅溪遇风翻船,不顾性命手举兰亭说兰亭在此,余不足介意也!后在卷首题了八个字“性命可轻,至宝是宝。”
[32]老僧独孤淳朋有定武一本,赵孟頫在船上赏玩临跋,前后题了十三跋。此本后被火,今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称为独孤本兰亭十三跋。
[33]元柯九思本也是真定武,今藏台北故宫。帖末黄石翁跋语透露了鉴定定武兰亭的诀窍。
[34]黄石翁跋曰:“趣舍、所遇破裂处,石之高低不齐,故墨有浓淡,非完石镵成裂文之比。此辨定武之一验。”
[35]宋曾宏父《兰亭审定诀》等记载定武鉴定诀窍,如第八行宽,九行长,盛字上方有石花如金龟。清翁方纲号覃溪,认定黄石翁所说的诀窍才是“衡量天下定武兰亭之玉尺”。
[36]南宋游似,字景仁,淳祐五年拜右丞相,被杨升庵评为南宋“蜀中四贤相”之一。藏有百种兰亭,用统一装裱形式,以天干编号分为十编,每编十种。是今天研究兰亭传本的重要资料。
[37]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中第二跋称“兰亭帖当宋未渡南时,士大夫人人有之。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而真赝始难别矣。”可见传本繁多。
[38]此处转二十六宥韵。南宋词人姜夔著有《禊帖源流考》、《禊帖偏旁考》考证兰亭。
[39]南宋桑世昌著有《兰亭考》十二卷,俞松著《兰亭续考》。
[40]东阳本,明正统时出自扬州,云为僧人发地所得,归运司何士英。明万历年间石为邑令强夺,石断为五,若梅花状。《容斋集别集》卷二载“颍上县有井,夜放白光,如虹亘天。县令异之,乃令人探井中,得一石,六铜罍,其石所刻《黄庭经》《兰亭记》,皆宋拓也。余得此本,以校各帖所刻,皆在其下。当是米南宫所摹入石者,其笔法颇似耳。”此为颍上兰亭。
[41]用右军“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一句句意,上溯东晋,下启未来,归结全诗。同一位置用“今之”不出古风规范,并确是表达需要。一百句诗说长也长,但是兰亭问题也说不清,其中诗句所涉及传本问题,请参考《紫禁城》2011年9月总第200期中王连起先生《兰亭序重要传本简说》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