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地震故宫四川青瓷话剧文化 |
分类: 养心殿 |
故宫古物迁运图
四川!故宫!
乍看之下,这个题目是错的,因为关系不对等。四川是一个省,而故宫只是一家博物馆。
但是请看完我的文章,您会觉得这个题目还是可以的。因为这里面的关系,用一句两句话说不清。所以姑且用这个最为简单的表达吧。
说起四川和故宫,我先来说一件事。
五月五日的下午,在故宫博物院的报告厅,故宫的团员青年上演了自编、自导、自演的三幕话剧——《青瓷》,以非专业的眼光衡量,我们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出戏剧情和人物基本都是虚构的,但是时代背景是真实的。
三幕话剧围绕一件青瓷讲述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讲:一位古董商人得到了一件国宝——青瓷,不肯卖给洋人,最后把它捐给了故宫。第二个故事讲:抗战期间,国宝南迁西运最后在四川落脚,一年春节存放文物的库房旁边着了火,一位当地的老乡为了保护文物葬身火海。第三个故事:那位老乡的儿子后来成为了故宫的工作人员,四九年随国宝到了台湾,与自己的妻子分离了六十年,在他又回到故宫看展览的时候,在这件青瓷跟前与他失散了六十年的结发妻子偶遇。
三幕话剧有三个主题:第一幕表现中国人的气节和底线,第二幕反应故宫人和普通的老百姓视文物胜过自己生命的情感,第三幕呼唤两岸故宫的团圆、政治的和解、国家的统一。
三幕话剧有四个层次:国宝青瓷是观众最直接看到的第一个层次,在这个层次之上看到的是故宫,在故宫之上看到的应该是故宫人,而在故宫人之上我们想传达的是故宫人的精神。
三幕话剧中,我认为最感人,也是最感动我的就是第二幕——在四川救国宝的剧情。因为这一段是最真实的,最有故事的,最能打动故宫人的。每次演到这里,我都会不自禁的流泪。故宫八十多年的历史中,当属这一段最为艰辛。故宫博物院郑欣淼院长有词曰:“说不尽,几多风雨。辗转西行欣无恙,故宫人,辛苦凭谁诉?十七载,无双谱!”
说到这里终于进入了正题——四川!故宫!
当年日本侵华,北平危机,故宫一万多箱古物,浩浩荡荡迁到南京。没几年,上海吃紧,南京危及,文物又紧急分三路迁到四川,最后落脚在乐山、巴县、峨嵋三处。
艰辛的旅途
在四川的落脚处
在峨嵋的合影送别押运的部队
四川的文物库房
在四川故宫成立了三个办事处,在四川故宫的古物存放了尽十年,在四川很多故宫人成了当地孩子的老师,在四川很多故宫人结了婚、生了子,在四川很多人成了新的故宫人。
马衡先院长有诗曰:“漫云巴蜀崎岖路,且把他乡作故乡。”四川是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候,收容故宫人和国宝的地方;四川是很多故宫人的故乡和第二故乡。我们每一个故宫人都不会忘记,永远不会。
如今四川地震了,全国人民都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了抗震救灾当中。前天听广播里的采访说,唐山派出了很多救援队,因为唐山对于地震灾难感同身受,因为唐山得到过全国的帮助,因为唐山是一座懂得“感恩”的城市。“感恩”这个词我平时不爱用,但是从心里我认可这种感情,因为这是一种美德,这是一个人活着必须懂得的道理。我懂得!故宫人都懂得!
昨天早上故宫博物院的捐款收上去了。听说职工的捐款有近二十万,单位又捐了八十多万。故宫毕竟比不了其他行业,钱虽然不多,但是我知道我们这份感情远远重于这近一百万的捐款。这份感情一定能传递到四川,让那里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知道,故宫人没有忘记你们,故宫没有忘记你们。因为那里对我们有恩,因为那里是我们在他乡的故乡。
在话剧第二幕的结尾,我跪在地上,面对国宝,给救护国宝牺牲的当地老乡,结结实实的磕了三个响头,我当时的台词是:
我谢谢您!
我故宫人谢谢您!
我中华的古物谢谢您!
灯光渐暗,一首蒙古歌手演唱的歌曲《鸿雁》响起,他唱到“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
很多人落了泪。我知道感动大家的不是我的演技,而是故事,是故事背后的真实的历史,是四川人民对国宝的感情,是四川对故宫的恩。
故宫!四川!
四川!故宫!
我们永远都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