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次贷风暴下的中国牌局》连载一

(2008-12-03 21:50:00)
标签:

财经

华尔街“固若金汤”的
金融大坝,溃于次贷之
蚁穴


党英:羊老师,我记得你在《谁来拯救美国——911之后的美国经济》一书中写道,华尔街之所以能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中心,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曼哈顿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自南北战争后至911的136年中,美国本土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和内战,再加上美国是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金融体系安全而强大,海外资金一直把美国作为避险的天堂,乃至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也把本国的黄金储备转存到纽约曼哈顿的地下秘库中,因为他们相信把黄金存在曼哈顿的银行比存放在本国还安全。这是基于对美国金融体系安全的信任。然而,次贷危机爆发后,人们对于华尔街金融安全体系的信任似乎已经动摇。

羊慧明:我看到有评论称,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打击堪比911。其实,在我看来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冲击远远超过911。911恐怖袭击对美国经济及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是短暂的。美国股市在911后复牌的第一周跌幅为142%,后来很快回升到911之前的9000多点的平台。而美国经济的中流砥柱——房地产业在911后基本没受什么影响,仍保持繁荣成长,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性价比是全球最好的之一。911恐怖袭击炸毁了双子大厦,只是伤了华尔街的硬件外壳,而作为华尔街灵魂的软件——金融体系并未受到损害。次贷危机却不同,其损伤了华尔街最根本的东西——金融体系的软件,动摇了世人对华尔街金融模式、体系安全感和金融机构偿付能力的信任。这种影响将是长期的。

党英:次贷危机是否暴露了华尔街金融体系本身也有缺陷?


羊慧明:是的。艾伦·格林斯潘在《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一文中也承认,当前的金融风险评估体系,以及过去20年形成的设定银行资本金要求及监管体系,包括《巴塞尔协议Ⅱ》(又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国际监管协定的有关标准已经受到质疑。同样受到质疑的,还有从数学意义上讲堪称一流的经济预测模型和风险模型。基于先进的统计模型的风险管理之所以表现得如此糟糕,最根本的原因是,用以估计模型结构的基础数据同时来自浮华时期与恐慌时期,也就是说,它们来自有着重要不同的动因体系,这些模型没有完全抓住人类的内在反应,无法捕捉到驱动全球经济本体的全部主导变量。它们往往导致情绪在欢欣与恐慌之间摇摆,一代又一代地重复这种情形。

格林斯潘就是格林斯潘,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有金融体系风险管理模型的缺陷。我记得格林斯潘在2000年纳斯达克网络泡沫破灭前就发出过警告,在2005年,他又曾警告过美国楼市泡沫。我不知道格老的先见之明是根据现有预测模型还是依据经验。遗憾的是,作为世界上经济权力最大的格林斯潘,即便以他的金口发出了警告,但最终也未能冲淡投资者在浮华时期的欢欣情绪,也未能提出防患于未然的应对之策。网络泡沫和房市泡沫引发的次贷危机还是不期而至。

看起来,现有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型暴露的是宏观管理问题,而实际上,美国监管机构对房贷机构的微观管理漏洞更多,英文用“Bank”(大坝)一词代表银行,意为银行就像一个水库,把闲散的社会资金汇集到一起“闸”起来,分借给那些需要使用资金的人。这就像水库蓄水的功能一样。人们对银行的信任就在于“大坝”的安全。在过去,华尔街的“大坝”似乎固若金汤,然而,这个“固若金汤”的“大坝”最终溃于房贷之蚁穴。

只有在美国贷款买过房子的人,才会知道那里的房贷管理的漏洞有多大。美国的购房者贷款购房,多半不是直接与银行签署贷款协议,而是通过中间贷款公司,而贷款公司和房地产中介为了做成交易可以联手造假欺骗银行,贪婪、欺诈触目惊心。

即便你不是美国公民,没有绿卡,或者只是一个赴美旅行的外国人,乃至一个偷渡者,房屋中介都能帮你弄到购房贷款。没钱付首付也没关系,房屋中介可以串通评估师把房价估高,20万美元的房子,评估成30万美元,即便首付30%,也能贷出21万美元,除了付房款,中介费甚至买家具的钱都可由银行贷款来支付。何况许多房贷首付只有10%,甚至5%、3%。这样的房贷体系怎么能经受住房价的下跌?

我认识一位从中国内地去的非法移民陈先生,他是以商务考察名义抵美逾期未回国的,有护照和签证记录,在佛罗里达打工。一位华裔房屋中介找到他,劝他买栋旧房子,只要10万美元。他说没钱,中介说可以帮他贷到款;他没钱付首付,中介通过估价师“运作”将房子价值评估为12万美元,帮他做了一份收入证明,首付10%,贷出来近11万美元,除了付足房款,中介费也有了,中介还分给他2000美元现金,剩下的钱中介拿去修补房子买点旧家具,帮陈先生把房子出租;陈先生也不用负责每月还按揭贷款,中介承诺用房子出租的钱帮陈先生还贷款。陈先生只是出了个身份,便“拥有”了一栋房子,而且不需要负任何责任。哪一天,中介没把房子租出去或者租金不能Cover按揭贷款,中介就不帮陈先生还贷款了,把房子扔给银行,银行也找不到陈先生了(他已去纽约了),找到也没用,只有把房子扔给法院拍卖。在这个案例中,中介仅仅是为了那区区几千美元中介费,陈先生也仅仅为了分那两千美元,就让银行当了冤大头。银行最初也不会知情,他们只是通过Mortagage公司提供的相关资料审查购房者的资信。类似这样的贷款案例多如牛毛。还有炒房者的连环抵押贷款,也是这样做手脚。这样的房贷体系,即便在房价上涨期,都有一定数量的断供现象,房价一跌,问题就遍地开花。

在房价上涨期,许多问题还能被掩盖。房价涨了,贷款中介又会鼓动你去再贷款,在美国有房子的人几乎三天两头都会收到贷款中介寄上门劝你再贷款的垃圾信件。何为再贷款?就是:假如你买成5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升值到100万美元了,假设你还欠银行30万美元,现在去再贷款,按首付2成也能贷出80万美元来,可以套现50万美元现金来花。这样的房贷体系,只有房价一直上涨才能勉强支撑,是经不起哪怕10%的房价下跌的。跌10%,就成了负资产。

党英:原来我还不明白,美国这轮房价迄今也只跌了25%左右,就引发了这么大的危机。而香港回归前,房价跌了60%,金融体系也未出多大问题。

羊慧明:香港当年房价跌去60%,之所以未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是香港金融机构的房贷风险管理比较健全,能贷到款的人多是有偿付能力的人。加之之前香港房市一直在上涨,老贷款即便房价跌去60%也没问题。最多是高峰期的一点新贷款会出点问题,但也不是所有负资产的业主都会断供,因为还有个影响个人信用记录的问题,购房自住者多不会主动断供。美国就不一样了,由于首付低,甚至是负首付,欺诈多,加之再贷款,老贷与新贷的风险一样大。这是因为,虽然过去房价一直在涨,但老贷客户已经把升值部分通过再贷款套现花掉了,这样的房贷体系是非常脆弱的。房价哪怕只跌5%,问题也会逐渐暴露。

顾名思义,所谓次贷,即是相对于信用和偿付能力较好的客户贷款,这种借贷对象多为信用记录不太好,偿付能力较差的人。那里的金融游戏规则是嫌贫爱富,信用记录不太好偿付能力较差的人去贷款,利息就要高些。你想想,这些本身偿付能力就比较差而又以较高利息借的房贷,一旦房价下跌成为负资产,这类客户多半会把房子扔给银行。

美国次贷在整个房贷中占的比例不小,有人估计达20%左右,也就是3万亿美元左右。而房贷公司如房利美、房地美,又是通过向金融机构借贷和发行债券和股票筹集资金发放房贷。而贷款公司的债权债券又被众多金融机构持有,其债券和股票又在市场上通过杠杆炒作,风险被放大若干倍。一旦房价下跌,房市泡沫破裂,房贷债券贬值,房贷公司和房贷资产较多的投行和银行受损倒闭,接着是房贷债券和房贷公司的股价崩盘,沦为垃圾,房贷公司等金融机构融资困难,信用崩盘,接二连三倒下,在一波更比一波猛烈的连环冲击下,最后连华尔街那些百年金融巨头如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和最大的保险巨头AIG和拥有5万亿美元房贷资产的房利美、房地美及最大的房贷银行华互银行等也先后倒下。人们不知道下一个倒下的巨头是谁,也不知道还有多少金融机构会破产。恐慌已经从华尔街扩散到全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