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股市调控误区:微观管理失于疏漏 宏观动作才会过激

(2007-07-02 08:37:37)
 
股市调控误区:微观管理失于疏漏 宏观动作才会过激

编者按:著名学者、美国问题专家羊慧明先生曾经多次访问美国证券与交易委员会(SEC)和美、欧证券市场,对中国证券市场有独到的研究。他在对比内地A股市场和欧、美证券市场监管的侧重点之后,发现两者的调控思路完全不同:成熟市场经济体对股市的调控,微观管理严密,也就是对上市公司、投行、券商及中介咨询机构的监管很严,市场相对规范、理性,市场内在自我调节机制完善,因而不需要时不时采取宏观干预市场的大动作;而内地A股市场微观管理失于疏漏,对作为市场主体的上市公司、投行、券商及咨询机构的监管制约弱化,不规范、非理性的声音就容易误导投资人甚至操纵市场,市场本身内在调节机制弱化,才使管理层不得不采取应急式的外在调控的大动作,这就等于把管理层推到了市场“灭火队”的尴尬位置和市场情绪化漩涡的风口浪尖,市场也难以走出暴涨暴跌的轮回。因此,羊先生认为应当改善对A股市场的宏观调控,强化微观管理,完善市场内在调节机制,尽量减少宏观干预市场的大动作,把管理层从“灭火队”的位置上解脱出来。羊先生的见解有一定新意。近日,本网记者独家专访了羊慧明先生。以下是记者与羊先生的对话:
记者:羊先生,最近你在博客上谈到一个新观点:内地A股市场调控的一个误区,在于微观管理失于疏漏,宏观调控动作才会过激,你提出这个观点有何根据?
羊慧明:今年以来的A股市场,涨时涨得让人惊心、担心——不光理性的投资人忧心,管理层更担心;调控政策组合拳出台之后的连续暴跌也让人揪心、焦心。尤其是进入5月以来,管理层宏观调控股市的动作之激烈,市场暴跌之惨烈,都是全球股市所罕见的。成熟市场经济体的股市之所以极少有这种市场随政策指挥棒暴涨暴跌的情况,就在于调控市场的思路、侧重点完全不同。欧美证券法规完善,微观监管严密。也就是他们对上市公司、投资银行、券商和咨询机构的监管很严,内幕交易,操纵股价等行为得到有效抑制,市场比较规范、理性、平稳,就不需要宏观干预太多.我去考察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工作模式,他们的多数职员是技术人员,每天通过电脑适时监控股市异动的股票及背后的交易信息,以及股市的各种公开信息,包括分析师的股评,都在监管的范围内。他们还有专门的电脑系统,监控政府官员、上市公司高管和证券从业人员的交易信息,发现内幕交易或虚假信息等,能及时查处,确保市场信息对称。一个信息对称、透明的市场,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内在自我调节机制,市场自身能调节,也就不需要太多的外力干预。而A股市场不同,微观管理失于疏漏,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近年来虽有所加强,但问题仍很多,而对投行、券商,特别是对证券咨询机构的监管非常弱化,市场信息不对称,不规范、非理性的股评误导甚至操纵市场的行为见惯不惊。为什么市场会疯炒垃圾股?原因就是投资人受到非理性的市场声音的误导和蛊惑,成为操纵市场行为的受害者。鸡犬升天,市场风险急剧放大,管理层不得不下重手打出调控组合拳,火爆的股市才急转直下,连续暴跌,许多垃圾股大半腰斩,追高者损失惨重,但误导、操纵市场的行为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打击。
记者:成熟股市有没有爆炒垃圾股的现象?如果有,他们的管理层会采取什么样的调控措施.
羊慧明:市场经济主要是靠信息来调节作用的,成熟股市是信息相对对称、内在制约调节机制较完善的理性的市场,在那里理性的市场声音占据上风,不可能出现A股市场上半年这样的大面积恶炒垃圾股的现象。他们的券商、投行及其分析机构竞争激烈,靠信誉生存,谁要是以非理性的分析去误导投资人炒垃圾股,不仅会砸掉牌子失去客户,还要受惩罚,美国证券法规定,分析师向投资人推荐风险大的股票是要担责的。如果分析师被投资人投诉,就可能被吊销执照,所在投行还要承担经济责任,比如:2003年美国安然公司(ENON)公司破产,股价从50多美元跌到8美分,最后退市。受损失的投资人提起群体诉讼,此案最终以保荐投行摩根大通银行赔偿22亿美元,花旗银行赔偿20亿美元了结。有这种制约,哪个券商、分析师敢鼓噪投资人去狂炒垃圾股?就是偶尔有也会立即被不同的声音纠正。在那里,市场的主流声音是理性的,哪些股票价格炒得过高,众多权威的市场投资机构和分析师就会降低这些股票的评级,建议投资人卖出,股价自然就恶炒不到哪里去。还有。他们的股市有卖空,如果某些股票价格高得离谱了,就给卖空者提供了套利的机会,庞大的对冲基金和卖空者可以从高位一路卖空把股价打回原形,从中大赚一把,这也是一种市场内在的调节矫正机制,有这些市场内在的微观调节,就不需要SEC去操心哪类股价太高的问题。即使有也只是发出警告的声音,而不需要去应急出台打压股价的宏观政策。
记者:管理层这一轮政策调控主要是针对恶炒垃圾股题材的非理性现象。在此之前管理层也曾多次提醒投资人要注意风险,并警告“买者自负”,但市场就是不理会,管理层不采取调控大动作还能有什么别的法子?
羊慧明:我们不能老是“上头生病,下头吃药”,股市过热,狂炒垃圾股,难道都是股民自身的问题?前一阵是谁在大张旗鼓地煽惑诱导投资人去哄抢垃圾股?翻翻“国”字号的证券类报刊,就知道鼓噪狂炒垃圾股的投行、券商及“歪嘴”、“黑嘴”和“庄托”有多少,他们简直可以肆无忌惮,不负任何责任地瞎说乱吹,把垃圾股吹成“蓝筹”。在垃圾股炒上天之时,一些投行、券商的分析机构不但不发出警告,还火上浇油,为“消灭8元股”、“消灭9元股”叫好。市场的主流声音不理性,一些投资人怎么会不受误导?假如券商和中介咨询机构的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健全,乱炒垃圾股或一些股票价格离谱了,自有市场自身的权威声音去影响、调节,那里用得着管理层动政策的牛刀去直接管股价?管理层应该管好该管的市场中间环节外,假如在市场狂炒垃圾股之初,就及时发出警告,再处罚几个利用虚假信息误导投资人炒垃圾股的机构和分析师,直至吊销他们的执照,市场自然会警醒,哪里用得着外力去打压。
我们不能不正视,由于A股市场微观管理的缺陷,使上市公司、投行、券商及咨询机构的自我约束机制弱化,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行为得不到及时抑制。投资人面临巨大的道德风险,加之不规范、不专业、不理性的声音干扰市场的问题突出,投资人容易被误导、操纵,市场上常见的“行情爆发”、“行情结束”、“涨停爆发”、“股价震撼爆发”、“见顶”等股评流行语,都是极不专业、不规范的。涨也是行情,跌也是行情,什么叫“行情结束”?只有股市关门了才叫“行情结束”。在华尔街,不允许有这类不规范的股评语言。如果我们的股市微观管理健全了,市场规范了,市场主体和中介机构的行为规范、理性了,理性的价值投资理念占了上风,市场自身的调节因素起作用了,还用得着管理层去具体操心某些股票的股价问题吗?
记者:成熟市场经济体也会通过加息等措施干预股市、房市等,中国股市过热,流动性过剩的问题突出,不进行宏观调控行吗?
羊慧明:我没说过不要宏观调控,而是讲要改变调控思路,改善宏观调控措施。说到流动性过剩,钱多了一定不是坏事。中国的许多乡村建设缺少投资,但我们没有向向乡村分流这些投资的机制,市场不规范和非理性的问题,决不是简单堵住新增资金来源或把钱引走就能解决的,弄不好,有病乱投医,矫枉过正,几锤子下去把得来不易的牛市又整成熊市,到头来,又得把政策改回来。我们不能老是政策翻烧饼,需要建立一种股市内在的调节平衡机制,而不是一味从外部干预。(原载酒客网.www.jiuke.net;www.ming9.net)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