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点“杂音” |
----首发于金融投资报<财富星期五>
去年中央政府出台的调控房市的“国八条”,不可谓不严厉,高层还曾经放话:哪个地方控制不住房价,就要撸掉当地官员的“乌纱帽”。结果如何?除了长三角地区房价疯涨的势头被暂时抑制住之外,北方和内地许多大城市房价仍在疯涨,势头还越来越猛。为此,国务院不得不再次推出“新六条”,九部委也跟着下发了调控房市的十五条细则。
如果说去年的“国八条”至少对楼市产生了短期震动,使许多欲购房者产生了观望心态,那么这次的“新六条”和“十五条”公布后,市场反而波澜不惊了。就是在高层心病所在——这一轮房价疯涨的京、津、唐、环勃海地区,当地官员仍气定神闭,稳若泰山。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于秀琴5月30日披露一组数据称:今年1—4月北京市商品房竣工面积447.9万平米,同比下降13.3%,其中住宅竣工面积同比减少25%。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供应减少,房价必定还要涨。拿她的话说:“北京房价总体是稳步上升。”既是“稳步上升”,言外之意是不是就没必要调控了?调控剑之所指的重点地区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就更不用说了。据了解在传达“新六条”、“十五条”时,内地一些城市的干部多有怨言,诸如“沿海生病,内地吃药!”与之同时,一些媒体也引用一些房地产老板和“专家”的微词,说这些调控措施“执行操作难度大”、“调控作用有限”……国家出台的调控措施的影响力,也就大打折扣。
为什么当今世界最坚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难以搞掂一个房市?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客观上讲,上头的一些调控政策本身是矛盾的,离市场化越来越远,虽然初衷是好的,结果南辕北辙。一些调控措施本身是助涨的;市场经济是靠信息来调节的,政府宣布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这本身就是土地供给减少、地价上涨并拉动房价上涨的市场预期信号,就凭这一条就足以使房价涨;采取“挤牙膏”式的土地指标管理,使地价飞涨,许多大城市一年地价涨一、两倍,不但没减少用地,反而诱使更多的人明里暗里圈更多的地囤积待涨;紧控房地产开发贷款,提高开发门槛,削弱了竞争,更容易形成几家大的寡头垄断市场操控房价。所以去年调控政策一出来,开发商偷着乐。最搞笑的是舆论曝光北京有的开发商囤积楼盘后,当局迫于舆论压力开的罚单居然是令这些楼盘停售几个月,这不等于是帮助其堂而皇之捂盘吗?是管理当局弱智还是明罚暗帮忙,调戏调控?我们有理由这样问。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早就是普遍现象了,与过去不同是,现在上面要调控,下面的官员敢讲:“给我顶住!”去顶的当然不是众人所指的开发商,也不是银行,而是地方部门。为啥敢顶?利益太大。卖地所得是地方当局最大的第二财政,许多大城市一年光土地收入就达上百亿元,房地产火了,地价扶摇直上了,第二财政也呈几何级增长,不仅可以大搞城建等政绩工程,机关福利也节节高。你看上海,房地产销售一年就超过3000亿元,土地收入就是几百亿元,连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平均月工资也高达7000多元,是内地一个小县普通公务员工资的10倍!别的城市能不眼红?房价疯涨,70%的老百姓买不起房,地方官员难道不知道?这不是他们需要关心的问题。他们只需要关心GDP,还有一些腐败官员更关心的是权力提成。房地产开发暴利越高,权力提成也越丰厚。当今中国的大腐败,早已从交通、金融等领域转移到国土、城建等部门。地方官员尤其是相关部门的官员,在房地产的问题上,都是一种心态:“怕冷不怕热,怕跌不怕涨”。而且城市之间还要攀比:你北京一年涨了百分之二十几,我才涨百分之十几,涨得不够哩!大家也明白:如今的楼市像股市,买涨不买跌,房价涨得越疯,投机、投资资金涌入越多。所以于公于私都要房地产价格年年大涨,才有搞头。
勿庸讳言,当今中国的官房勾结,早已超过官煤勾结的广度与深度,更具有普遍性,危害也更大。有几个违规地产项目背后,没有权力的插手?官员用土地指标短缺相要挟,给谁土地就等于让谁发财,虽说必须搞招、拍、转,但许多是走形式,掩人耳目。开发商有甜也有苦,做一个项目要过多少关斩多少将?学者徐滇庄说抓几个银行行长房价就下来了,我看没那么简单。官煤勾结的面要小得多,尚难治理。如果不以惩治官煤勾结更严厉的措施打击官房勾结,再多再严厉的调控措施绝都管不了多少用。中国房市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市场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治理问题。
去年中央政府出台的调控房市的“国八条”,不可谓不严厉,高层还曾经放话:哪个地方控制不住房价,就要撸掉当地官员的“乌纱帽”。结果如何?除了长三角地区房价疯涨的势头被暂时抑制住之外,北方和内地许多大城市房价仍在疯涨,势头还越来越猛。为此,国务院不得不再次推出“新六条”,九部委也跟着下发了调控房市的十五条细则。
如果说去年的“国八条”至少对楼市产生了短期震动,使许多欲购房者产生了观望心态,那么这次的“新六条”和“十五条”公布后,市场反而波澜不惊了。就是在高层心病所在——这一轮房价疯涨的京、津、唐、环勃海地区,当地官员仍气定神闭,稳若泰山。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于秀琴5月30日披露一组数据称:今年1—4月北京市商品房竣工面积447.9万平米,同比下降13.3%,其中住宅竣工面积同比减少25%。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供应减少,房价必定还要涨。拿她的话说:“北京房价总体是稳步上升。”既是“稳步上升”,言外之意是不是就没必要调控了?调控剑之所指的重点地区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就更不用说了。据了解在传达“新六条”、“十五条”时,内地一些城市的干部多有怨言,诸如“沿海生病,内地吃药!”与之同时,一些媒体也引用一些房地产老板和“专家”的微词,说这些调控措施“执行操作难度大”、“调控作用有限”……国家出台的调控措施的影响力,也就大打折扣。
为什么当今世界最坚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难以搞掂一个房市?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客观上讲,上头的一些调控政策本身是矛盾的,离市场化越来越远,虽然初衷是好的,结果南辕北辙。一些调控措施本身是助涨的;市场经济是靠信息来调节的,政府宣布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这本身就是土地供给减少、地价上涨并拉动房价上涨的市场预期信号,就凭这一条就足以使房价涨;采取“挤牙膏”式的土地指标管理,使地价飞涨,许多大城市一年地价涨一、两倍,不但没减少用地,反而诱使更多的人明里暗里圈更多的地囤积待涨;紧控房地产开发贷款,提高开发门槛,削弱了竞争,更容易形成几家大的寡头垄断市场操控房价。所以去年调控政策一出来,开发商偷着乐。最搞笑的是舆论曝光北京有的开发商囤积楼盘后,当局迫于舆论压力开的罚单居然是令这些楼盘停售几个月,这不等于是帮助其堂而皇之捂盘吗?是管理当局弱智还是明罚暗帮忙,调戏调控?我们有理由这样问。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早就是普遍现象了,与过去不同是,现在上面要调控,下面的官员敢讲:“给我顶住!”去顶的当然不是众人所指的开发商,也不是银行,而是地方部门。为啥敢顶?利益太大。卖地所得是地方当局最大的第二财政,许多大城市一年光土地收入就达上百亿元,房地产火了,地价扶摇直上了,第二财政也呈几何级增长,不仅可以大搞城建等政绩工程,机关福利也节节高。你看上海,房地产销售一年就超过3000亿元,土地收入就是几百亿元,连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平均月工资也高达7000多元,是内地一个小县普通公务员工资的10倍!别的城市能不眼红?房价疯涨,70%的老百姓买不起房,地方官员难道不知道?这不是他们需要关心的问题。他们只需要关心GDP,还有一些腐败官员更关心的是权力提成。房地产开发暴利越高,权力提成也越丰厚。当今中国的大腐败,早已从交通、金融等领域转移到国土、城建等部门。地方官员尤其是相关部门的官员,在房地产的问题上,都是一种心态:“怕冷不怕热,怕跌不怕涨”。而且城市之间还要攀比:你北京一年涨了百分之二十几,我才涨百分之十几,涨得不够哩!大家也明白:如今的楼市像股市,买涨不买跌,房价涨得越疯,投机、投资资金涌入越多。所以于公于私都要房地产价格年年大涨,才有搞头。
勿庸讳言,当今中国的官房勾结,早已超过官煤勾结的广度与深度,更具有普遍性,危害也更大。有几个违规地产项目背后,没有权力的插手?官员用土地指标短缺相要挟,给谁土地就等于让谁发财,虽说必须搞招、拍、转,但许多是走形式,掩人耳目。开发商有甜也有苦,做一个项目要过多少关斩多少将?学者徐滇庄说抓几个银行行长房价就下来了,我看没那么简单。官煤勾结的面要小得多,尚难治理。如果不以惩治官煤勾结更严厉的措施打击官房勾结,再多再严厉的调控措施绝都管不了多少用。中国房市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市场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治理问题。
前一篇:治不好官场 就管不好市场
后一篇:严查官房勾结 才能搞掂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