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邻居叫啥名字
姜春康
同事孙长波最近在一条新闻中写道:家住芝罘区面市街的李阳称,他们街坊邻居几个谁知道了哪家的鸡蛋便宜、青菜打折,都互相告诉一声,结伴而行。
看完这消息,我心头一暖。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和谐的邻里关系,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温馨又暖心。
可暖过之后,我却想到了另一个话题: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提速,高楼大厦取代小平房,围起的道道墙宛若钢筋混凝土堆起来的丛林,彻底打破传统居住格局,尤其城市生活的快节奏让人压力增大、冲淡交流,人与人因而变得疏远,有的邻居甚至多年都素不相识,推开窗鸟语花香,走出楼却非常陌生。鉴于此,“邻居”概念被新说法取代——常见的陌生人。
如何润滑柔顺邻里关系,如何消除陌路之痛,已成为一重要课题。不妨让我们先从能轻松做到的小事起步,如主动敲开邻居门,记下电话,告诉他们有事就喊一声,以便有个照应。
当然,不定期举办“邻居节”,也不错。“邻居节”,能让淳朴民风回归,让传统风俗熠熠闪光。在我市不少村庄,邻里间流传着这样一种“待客”习俗——遇到盖房修屋、婚丧嫁娶等大事,左邻右舍会主动请缨张罗接待几桌客人;他日,受惠者会自觉帮他人待客,邻里不立字据、不讲条件,只是信誉。这种民俗,深受孔孟之道和儒家文化熏陶,淳朴又珍贵。而在当今,“待客”变少,人们一谈民俗,也很容易只关注实物载体,却忽视了精神层面的交流与传承。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最讲求博爱互助。而社会学家指出,诚信友爱、博爱互助是当今社会相对紧缺的道德资源。因此,“邻居节”,易让互助精神润物无声。邻里间的关心信任、友善坦诚,小到串门拉呱,大到有病照料,会让邻里间架起融洽和谐的沟通心桥,并让传统美德焕发新活力。
期盼,天天都是“邻居节”。这美好夙愿的具体践行,落脚点还需人人努力。衷心希望每个社区都能涌现各种生动活泼的“邻居节”,让邻里间距离拉得近些,更近些。
所以,亲爱的读者,当你看到这篇文章时,不妨扪心自问一下:你知道你的邻居们叫啥名字吗?你能否主动敲开邻居家门?你是否已记住他们电话,在他们漏水或急病时,能否主动伸援手帮一把?请再记一遍: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