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尚专栏58】中式英语,有趣的文化时尚

(2009-11-16 18:29:29)
标签:

时尚

分类: 时尚观点

中式英语,有趣的文化时尚
姜春康

 

    “Long time no see!we two who and who!how are you ? how old are you?”清晨一大早,朋友跟我说了一句“蹩脚”的英语,搞得迷糊了好久。缓过劲来才知道,他说的是时尚的“中式英语”,那句话的意思竟是“好久不见,咱俩谁跟谁啊,怎么是你,怎么老是你?” 

    
    明明就是错的英语语法和句子,却成了有趣的文化时尚现象。“中式英语”顾名思义,就是指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特色的英语,是一种洋泾浜语言。中式英语在英语被称为“Chinglish”,是汉语及英语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体字。在语言种类上,“洋泾浜”是指带有其它语言特色的语言。“洋泾浜英语”,因旧上海滩一处靠近租界的地名“洋泾浜”而得名(以前特指是华人、葡萄牙人和英国人在中国从事贸易的联系语言,现已泛指)。


    原来如此。说白了,“中式英语”就是英语在中国落地却不能将文化完全融入的一种“异种”,时尚又另类。不过,在英语本地化的过程中,这些句子和语法逐渐被人认识和熟悉,反而成了并不影响理解的文化现象。或者说,这就是学习英语的人不得方法,总是先用汉语打腹稿,然后再机械地翻译成英语,这样的结果就“创造性”地发展成了一种时尚的语言,虽然不为以英语为母语者接受,但却活得很好,被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中。 

  
    当看到“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时,大家都会会心一笑,这就不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中式英语表达吗?当看到“one car come, one car go, two car pengpeng, the people die”这个著名的颇有诗歌性质的事故现场描述时,我们似乎也能理解到含义,不就是“一辆车来,一辆车去,辆车碰了,人死了”吗?呵呵,不合乎英语逻辑和语言的句子,竟然成了很有趣的表达,且并不怎么影响表达,至少有部分人可以听得懂。


    乖乖,时尚的文化现象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被解构被传播了。可以说,从语言学讲,“中式英语”有时候简直就是生搬硬套,根本没有逻辑。但即使这样,随着英语的渗透和一些中国人的“智慧”,像“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见)等,已成为标准英文词组,这也意味着,就说英语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时尚文化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不承认的。


    语言的作用,就是沟通,如果沟通无障碍,即使语法和用法稍微另类时尚了点,也无妨嘛。“中式英语”的出现,就充分说明了这点。“drink tea”可以以“中式汉语”的身份加入到标准英语的家庭,那“博客”、“粉丝”这些来自英语音译的生词,也就有资格加入到汉语词典里来。


    时尚,能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呈现,也就能在“说”中大展异彩。本来尴尬的“中式英语”,如今也可以在谈笑风生中以时尚姿态灵动而舞,也可以化身为一种特殊的工具为人使用。据了解,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至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这种现象和蕴藏的潜力,除了体现智慧除了说明中国日新月异被人关注外,更是外国人想了解中国的一个缩影。


    这缩影,是创造力在飞翔,是时尚在歌唱。德国汉学家奥利弗•拉特克等语言学家不是说了吗?——不能简单地将中式英语看作外国游客眼中的笑料,而应该看作一种文化财富。


    可见,“中式英语”,这有趣的文化时尚现象,简直太有才了,魅力无限。只要不泛滥,只要在底线内,还是可以接受的,偶尔说下“day day up”,又何妨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