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车拒载,无德背后是冷血
姜春康
清晨,昆明大学生骑电动车摔伤,环卫工人拨打120急救,一件简单事,却因急救车后来的拒载变得沸沸扬扬。急救车司机欲收70元,而受伤者只有30元,急救车因此“扭身就走”,医护人员不处理也“华丽转身”。
70元,击中医院救护制度软肋;30元,让某些医生暴露得“面目狰狞”。急救车不急救,医生不“救死扶伤”,这种主观故意,活生生将某些医生“高尚”画皮撕破,将神圣职业玷污,除了无德,更是冷血。
医院应先救人,再谈钱,不仅仅是医德,更是特殊行业的义务。固然,伤者暂时支付不了救护费或医疗费,但这不能成为拒载理由。在生命面前,时间比什么都宝贵,尤其急救,更意味着在跟时间赛跑。
急救车拒载,看“钱”下菜,无疑增加了社会风险。德国著名社会学家U·贝克首次提出风险社会概念,并明确区分危险和风险。就急救车拒载看,危险显而易见,否则拨打120干嘛?虽受伤者无生命大碍,看似事小本质却非常恶劣。因为,急救车拒载背后,除了某些医护人员在伤者危险和金钱面前,医德被撕了个粉碎外,更增加了社会风险。换言之,若急救车都效仿,那急救将不是急救,医生将不是医生。
最近,因拒载一名孕妇,重庆十多年驾龄的48岁的哥,被吊销从业资格,还在媒体公开道歉。事件一公布,老的哥立刻被贴上公众讨伐标签,被推上风口浪尖爆炒。对一座城市来说,出租车是一张流动的名片。拒载,为的哥职业之“罪”,城市文明之“耻”。所以,处罚理所应当。
相比之下,急救车拒载,性质比出租车更恶劣。对急需救援者而言,出租车只是运输工具,而急救车则不仅运输,更可直接实施医护治疗,实则更能“抢”时间。急救车拒载,抛弃的不仅仅是伤者,更是金钱买不来的宝贵时间。
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抢救病人上理应争分夺秒。一些城市处理急救车拒载,历来严惩不贷,这符合医院之本和医德之需。福州某医院救护车一驾驶员接送病人,与病人家属发生口角,拒载病人家属,医院立即将其辞退,理由是《院前医疗工作制度》规定,驾驶员必须尽快将病人送回急救中心救治,不得因病人或家属的过激言语而拒绝或延误运送病人;宁夏永宁县妇幼保健所一辆救护车,途经一交通事故现场见死不救拒载伤者,永宁县卫生局辞退救护车司机,对当时在车内的两名科长予以免职……
急救车拒载,暴露出医院管理制度的失灵,捅破了个别医护人员无德和冷血的面罩。当然,医院给出“每天急救车运送病人,有10%以上都是收不到费用”的理由可能客观存在,但这并不能堂而皇之成为拒载理由,医院制定制度,权衡社会责任必不可少。总之,对医护人员来说,见死不能不救,这是不能推卸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如果社会建立一种机制,效仿“警车出警”——报真警情就处理,报假警情就处理肇事者,将急救车的属性也纳入到公共产品范畴,通过公共财政支撑,也许能大大减少急救车“见钱眼开”事情的发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