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客,另类时尚?
姜春康
“蹭”,这个词,汉语词典解释:“由擦过而沾上”或“白占便宜”。偶尔“蹭”下,邂逅而占个便宜,本也平常。想想,哪有人从没蹭过车、蹭过饭、蹭过烟?
如今,“蹭客”这个词汇,正以一种另类的姿态,在人群中风生水起,一时甚至成为一种另类“时尚”。据说,在一些超市里,出现过一群老太太,几乎每天晚上8时30分左右来超市,主要徘徊在超市的熟食、鲜蔬和乳制品区,一直等到超市快关门才离去,结账时总能用很少的钱买来更多的东西,她们被叫做“蹭吃客”。
原来,“时尚”也可以如此玩。老太太是“聪明时尚”的“引领者”,时不时多来几个免费品尝,要么将不促销的商品绑在一起,制造“买一赠一”的假象,利用卖货方和售货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瞒天过海,狂“蹭”不已。
说实话,这种另类时尚跟偷窃差不多了,利用促销便利或规章制度的漏洞,来捡点小便宜。这时候的“蹭”,实在有贬义的味道了。这种“嚣张”的所谓“时尚”,并不符合主流的价值观,“蹭客”的称呼也被蒙上了阴影。
不光有蹭吃,还有蹭会的。在一些会议上,往往会出现好多陌生的面孔,通过咿咿呀呀的蒙混过关,每个人也会被准备一些小礼物。这也难怪,谁让有些会议越开越多,时间越开越长呢?
前一段,在朋友的一场婚礼上,我就遇上了两个绝对“高明”的“蹭客”,他们理直气壮,态度“诚恳”,可谓“潇洒来去婚礼间,蹭吃蹭喝也好缠绵”。那是一个晴朗的中午,朋友婚礼宴席上的“备用桌”上,一男一女谈笑风生,一时间跟一些司机打得火热,边吃边聊。他们还不时对桌上的人员说:“来晚了,你看红包只好一会给了。”后来,他们吃饱了喝足了,
“非常讲究”地丢下了红包,让桌上的人代送。之后,拿上礼物闪人。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朋友最后清点红包的时候,竟然发现那红包里面竟然只有一元钱。
原来,婚礼也可以如此蹭?好在还有一元钱,多少钱是多啊!朋友好一顿郁闷,但又能怪谁呢?那一男一女,肯定是江湖老手了,否则哪能如此熟悉流程,如此蹭吃蹭喝?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不怕蹭不到,只有想不到。“时尚”的“蹭客”们,还是将主要精力用在如何本分做人上吧,这样才不会留下诟病。蹭认识的人,人家总有一天会认清本质;蹭不认识的人,也蹭不富,也不能蹭到暴利,又有啥意思呢?
一种叫“蹭客”的“时尚”,本就是一种心虚的游戏。蹭,这种变味的“时尚”,偶然玩玩也就算了。一旦真成了主业,就跟“无聊”、“无耻”这两个词等同了。贪小便宜的心理,还是少暴露或隐藏点为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