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做鸭,搞点“特殊”咋就不行?
姜春康
“别人卖鸭,我可以卖鸡!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昨天,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博士的同学对我说了他的“毕业愿景”。
同学的想法,源自那个叫于海军的硕士。这个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经济法学硕士,辞职去了公司职务,专门卖“硕士鸭”,他的挂了“张英茶油鸭,硕士做鸭子”招牌的烤鸭店,在烟台市西大街上非常火爆,一时间炙手可热——排队如长龙,买鸭基本靠“等”。
与周围小摊相比,烤鸭店风景这边独好,生意火爆。这无疑与“硕士”的招牌息息相关。说噱头也罢,说真诚也好,结果胜于雄辩,人家更赚钱了。
曾经,北大才子卖肉的新闻,让人唏嘘不已。如今,硕士卖鸭的消息,让山东省烟台市沸沸扬扬。其实,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下,出现这样的情况,再“正常”不过了。硕士也是人,人要生存,就要吃饭、赚钱。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社会分工和协作高度发达的社会,职业不分高低贵贱,把握商机赚到“金”,才是硬道理。高学历的人,不一定非要干什么,低学历的人,也不一定不能干什么。给大学生身上硬贴上“天之骄子”的标签,实则是残留的封建意识在作祟。
社会,更是一座大学。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大学生比其他人投入了更多的人力成本,因此相比他人接受了更多的教育,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从理论上讲,应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但我们不能过分强调人力成本的重要性,大学中“无意识”制造出的歪才、庸才、蠢材,并不鲜见。在“社会大学”的竞争中,人力成本也仅仅是前期投入而已,更重要的是在现实中做什么,怎么做。
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竞争,而竞争的最好方式便是差异化的竞争。以北大才子卖肉、硕士做鸭子为例,他们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独树一帜,突破常规,本身就是一种独辟蹊径的尝试,是对传统的“宣战”。
要先利其钝器,更要攻旧思想。在追逐个人价值的实现上,大学生,为什么就不能“另类”点呢?前一段,一条“大学生挤爆殡葬业招聘会”的新闻,很是惹人眼。418个殡葬岗位吸引了5000名大学生,一些“海归”也加入其中。部分殡仪馆反映,其中1/3的应聘者还选中了“防腐整容师”岗位。
我不想用“经济危机”、“就业压力”来评论这些行为,虽然二者之间有着联系。不妨跳出来思考一下,在没有“经济危机”、“就业压力”的情景下,大学生做一些差异化的求职、差异化的事业,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课本上的知识,只是“社会大学”的跳板和敲门砖而已,实际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能占到更好的“椅子”,找个临时“座位”,又有什么不对?为什么要遭受非议呢?事实证明:有“座位”坐,总比站着空想好得多。
其实在国外,博士生开出租,硕士当保姆,大学生做钟点工,比比皆是。换言之,我们的大学生为什么就不能“实际”点,先找个“座位”坐,再慢慢寻找适合自己的“椅子”呢?
过去,摆地摊、刷盘子、卖肉等,都是没文化的人做的,而如今,各行都需要做得专业化,做得精细,做得有特色。对卖鸭店来说,谁卖也重要,但最重要的是鸭要做得有特色,比他店好吃,才是回归本色的硬道理。
平常心,走自己的路,干自己的活,不好高骛远,搞点“特殊”。这,就是硕士卖鸭给我的启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