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去旅游,可“五一”没时间
姜春康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耳边想起韩晓的《我想去桂林》,让我感慨不已——我想去旅游,可是五一黄金周却没了。
最近这几天,大家都在狂炒“到底要不要恢复五一黄金周”,本报昨日也刊登了相关消息,好不热闹。这也难怪,春暖花开,万物欣欣然张开了眼,人心也开始蠢蠢欲动。旅游,可是个永远都聊不完的热门话题。
山与海的情怀,你与我的烟台。烟台,这个海边小城,以旅游为特色,每年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度假。旅游也一度成为带动城市GDP的重要砝码,为我们引以自豪的谈资。可度假呀度假,首先需要有“假”啊,“五一”黄金周到底该不该恢复呢?
网上再掀声浪,此起彼伏,难道这也是我的“黄金周幻觉”?既然存在,必然有其道理。数据说话也自有道理,2008年全国各地接待旅游者17.12亿人次,同比增长6.3%,旅游收入8749亿元,增长12.6%,增长幅度和上年相比有大幅下降。去年“五一”期间,游客894.07万人次,同比下降24.45%。显然,
“下降24.45%”的结果,与“五一”黄金周被取消息息相关。广州假日办提供的数据也冷冰冰地告诉大家,去年因为废止“五一”黄金周,广州假期旅游业总收入仅仅是前年“五一”的六分之一。
数据少了,连水分都没得数了。在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呼唤“五一”黄金周回归可以理解。同时,在全国一些城市派发旅游消费券,在不少官员挂出“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大旗下,恢复假期的呐喊无疑被硬性夸大了效果。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说话了:“为什么非得集中在‘五一’?全国人民都集中到那些景点?”蔡主任还提出了强有力的支撑:即使撇开带薪休假不说,现行的新假日制度,对老百姓来说,假日总量并没有减少,原来总量是114天,现在还要多出一天,而福利并没有减少;另一方面,也顺应了民心,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起到了很大作用。
多了一天,我也知道。我想说的是,在中国,一些带薪休假制度,真正实现的又有多少?专家介绍,200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70%受调查者选择不休假,而2008年的调查数据显示,64%的受调查者没休带薪假,60%对此持悲观态度。这说明,通过“假”来呼唤旅游,来让不能休带薪假者消遣,也很有心理支撑了。
“五一”黄金周到底该不该恢复?这个问题,本来就应该是相关部门调研、研究、论证的结果。不过,在这样的基础上,讨论下如何刺激旅游倒很有裨益。
港城烟台旅游业膨胀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资源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可利用自然旅游资源,凭藉丰富历史文化古迹及“高科技造”人文景观进行“构思”。比如长岛的“渔家乐”,撒渔网、拔蟹子笼、祭海、拜妈祖,赏渔家民俗,观海岛风光。也可以“一票游”,如将毓璜顶、福建会馆、塔山和烟台山等几大景区“集结”起,可与“苏州园林”媲美。有这些,也不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