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设计个过年大餐,如何?
姜春康
忙了一年的您,是否也听到了“年”的声音?
请允许我啰嗦几句,谈点习俗。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年年过年年不同,岁岁庆祝祝愿依然。虽然,对“年”的理解,对“小年”的关注,都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但谁都不能否定,“年”给我们带来的温馨价值和经济助推,更重要的是,这至今都是华夏儿女最看重的东西。
鼠年颇不宁静,有喜有忧。尤其在经济上,危机的阴影似乎仍像幽灵一样想缠绕善良的人们,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可是,我们同时看到另一番情景:商家都在使出全身解数,以红红火火的方式来迎接新年;在农民工买到归家票后,笑脸绽放灿烂;拥挤的人群中,人人匆匆忙忙的身影……
不知为何,看到、想到这些,我内心一阵温暖。以感性的角度讲,我十分不愿意听到“经济危机来了,这个年咋过啊”、“这年头,干点啥都不容易啊”等等叹气声。面对经济,面对商情,面对来来往往的各种人们,我一直坚信“富人有富人的烦恼,穷人有穷人的快乐”,这样的想法,虽然“掩耳盗铃”了点,虽然“阿Q精神”了些,但至少,这些可以让我内心平衡,让我对经济的欲望变得平和,充实。
那,无论你是腰缠万贯的大款,还是月薪千元的“良民”;无论是奔波他乡的游子,还是深扎家乡的同志,我们为何不能来享受一次“过年大餐”呢?美国经济危机又如何?全球经济衰退又如何?生活,自然不是假象的“如何”,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过。是选择快乐地消费,还是选择苦痛的勒紧裤带,完全在于自己。未必,对“年”的投入很多金钱就快乐;未必,简单的年货就不能让我们快乐。
前几天,郑州市政府就召开“迎新春、促消费”动员大会,端出了为期一个月的“经济大餐”,展开史上最大促销。
说实话,看惯了种种这会、那会,内心的疲劳时常激不起兴趣。郑州市这样的会,却像迎面吹来的春风,徐徐惹人喜。就在昨天,郑州的2009人在一广场一同包饺子,在活动现场产生了两项国内之最:最多的人包饺子,共有2009人参与;厂家还将制作出国内最大的水饺,目前预计有1米多长。
哇!这不是人为制造的经典吗?有价值吗?这样的惊讶,也许你也有,但不知为何,在全球经济萧条的背景下,哭脸更难掩内心烦躁。经济的触角,时常将人的内心撩拨的烦躁难眠。这样的“人为之最”,在未打扰他人生活,在未攫取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的出现,反而给人一种有力的心理助推,在欣赏了丰富的娱乐外,更可以感受到一种浓浓的“年味”和深深的暖意。
为何暖?暖自何来?暖就暖在寒风中,虽然瑟瑟发抖,人们却依然扬起的笑脸上;暖就暖在虽然腰包不挺,人们却依然可以潇洒的盘算着如何购买年货的计划里。
小年来了,大年将近。一种暖洋洋的力量在轻轻地推着我,我耳边似乎正响起喜庆的鞭炮声,时刻提醒我:忙碌了一年,劳苦幸福同在,心酸快乐共存,为自己设计一次特殊的丰富的大餐,又如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