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小伙的十年文学梦
姜春康



1998年,18岁的栖霞少年杨勇在三站市场上买下一个黑黄相间大背包。从烟台火车站出发,背着满满的梦想,驶向北京。
十年一梦,杨勇的故事,正是从这里开始。
在十年的故事里,他一直与文学结缘,完成了三本书,两次获得冰心文学奖等多项全国性奖项,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五十余万字。
(一)从烟台出发,开始追逐梦想
杨勇热爱上写作,只因初中时老师在他作文后批注了一句:你的文章大有发展。
因为这句评语,杨勇开始热爱语文、热爱写作。作文书上有一条建议:要想写出好文章,必须学会观察生活,于是他便费尽心思观察生活。
为一花一草、日升日落感慨,原本被束缚在乡镇高中那个窄小空间的少年视野,在写作的引领下逐渐开阔起来。中学时期,他已经在国内各家校园文学类刊物上陆续发表了许多作品,再后来,他决定写一本长篇小说……
文学有一种魔力,少年的杨勇为此变得狂热、痴迷,而与之相对的却是,各科成绩下滑。既享受着文学带来的快乐和丰盈,又承受着学习成绩差带来的压力和迷惘,临近高考的杨勇做了个痛苦的决定--放弃高考。
这个举动在80年代出生的另一位作家韩寒之前,但杨勇当时远不如韩寒那么潇洒和从容,其实是很无奈、很失落,因为他很向往大学。
介于梦想和现实,这位胶东农村少年第一次感受到压力。
他的农民父亲杨玉友,是当地一个包工头。他给儿子设计好两条路:要么到建筑工地帮他打小工,要么去烟台学汽车维修技能然后回家开个汽车修理店。
但,这两条路都不是杨勇梦想的,他渴望被文学“收容”。
拿到高中毕业证后,杨勇从烟台来到北京,来到鲁迅文学院,进了平时关系比较好的一家杂志社实习,他一直认为,那是他读的第一所大学。
梦想是有力量的。“一个迷惘无助、处于成长困境中的少年,在从‘学校’这个最窄小的出口舒展向社会和未来的过程中,借力于梦想和文学,让自己原本黯淡普通的青春变得异常精彩、生动,从而打造出了一份别样的成长”,这是杨勇的长篇小说《我在未来的街头等你》最核心的内容,同时,也是他对自己成长过程最真实的写照和纪录。
(二)北京到南京,撒了欢奔跑
当同龄人们头顶光环昂首挺胸骄傲地住进大学的时候,杨勇一个人背着一个包带着一本没有写完的长篇小说,来到首都北京。
年少的他,认为坐公交都是不能忍受的慢,于是倾其所有买了一辆银白色山地车,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北京的街头一路放歌、一路飞驰,怀里揣着自己的文学梦想。
事实再一次证明,机会是属于有心人、属于有准备的人。虽然只是高中毕业,但是因为工作认真努力、有激情,实习期结束后,杂志社以聘用的方式把他留了下来。后来几年,从实习编辑到编辑,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北京稳定下来。
在北京的前五年,是杨勇快速成长的时期,也是他文学上大获丰收的时期。从诗歌到散文,从小说到报告文学,他均有所涉足,不仅已经发表了几十万字的作品,而且还两次获得冰心儿童文学奖,并成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会员。
后来,南京大学中文系招生,之前发表的作品和获奖成绩帮助了杨勇,他被南大破格特招了,成了一名本科插班生。
杨勇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大学期间感觉连每一次呼吸都很幸福,他出入校门会下自行车、他会跑到健身房里健身,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思考、学习、创作中去。
(三)三本书,演绎三个特殊故事
为了心中的梦想,杨勇将许多优秀文字都比作“我的大学”。他的文学观很有意思,他在文学他独特地总结成三句话,并体现在他的三本书上,每一句对应着一本书,每本书都有一个故事。
杨勇的第一本书书名是《我在未来的街头等你》,这本书,他前前后后写了八年。
“其实我一直没把《我在未来的街头等你》当成一本小说了,而是我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朋友,小说可以虚构,成长不可以虚构,虚构的小说可以影响真实的成长。一直以来,这本小说在引导我的成长,少年时期的成长,能够和这部校园文学作品一起完成,这种写作不但不累,其实还是非常快乐的。”杨勇说。
“如果写作养活不了自己,那就不要把文学当成赚名利的工具,可以做只为自己写作的‘自私’作家,忠实读者是自己,把文学当成朋友”,这是他通过第一本书做出的总结。
杨勇第二部很重要的作品,书名叫《中国校园文学史引论》,即将由北京某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个题目很大,从一个青年作家的视角来写一本文学史,这应该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我知道,由一个青年学生来写文学史有点冒险,但是我要求自己必须走出这一步,哪怕将来被批评也无所谓”。杨勇收到了国内学术界泰斗、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热情回信,他对杨勇的观点给了很高的评价,他的这本书在出版之前已经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文学报》《中国校园文学》《大学》《新作文》等众多媒体对其进行了专访与报道。
杨勇称,此书主要目的并不为赚名获利。他有一个很明确的理想:“通过本书,让‘校园文学’获得它应有的文学地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文学中的一个独立分类,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体系;以及,最优秀的校园文学作者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中,有自己的一页!”
杨勇的第三本书《往城里去》中的七个故事,分别是他近些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立体地呈现了一个农村少年进入城市的全过程。杨勇在《青年文学》的后记里写道:“写完它,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寒假回到烟台老家后的第一天晚上,我把厚厚的一本稿子放到父亲炕头,它完成了我的一个特殊心愿,被寄予我源自心底的感恩和感动,当作礼物献给了家人,献给了已经进入不惑之年,但为了我们的幸福仍在努力的父亲杨玉友,他每一翻一页和每次微微的笑,在另一间屋的我都听得清清楚楚。他看到半夜。那天晚上家乡的星星很亮很亮,夜很静很静,我和他的距离也近得不能再近。小说带着我对他,——我生命中最敬重的男人的理解和想象,也带着对我们未来的憧憬和想象,出色地完成它的使命。”
从少年离开家乡烟台至今十年,文学给了杨勇一双自由飞翔的翅膀,文学让他身心合一、从容自信,而家乡这片肥沃土地特有的文化营养和民风民俗的熏陶,造就了他的“文学”区别于其它同龄作家的作品、甚至区别于传统的文学,形成了一种鲜明个性:“源自生活、平等于生活、精彩丰富着生活、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后记
“敦厚务实、积极向上、坦率真诚、有闯劲有毅力、有激情有感染力”,这是现在北京的杨勇给记者留下的印象。他性格中最具胶东人代表性的优秀品质不仅没有被打磨掉,反而历经风雨、更加闪亮。这是让我们感到十分亲切的地方。
采访结束时,杨勇跟记者说,他很“享受”对别人说自己是胶东人、是烟台人,因为几乎所有人都会说:“烟台是个好地方,栖霞的红富士好吃!”此时,也让我们以家乡人的身份,为他,以及更多像他一样在路上、努力中的优秀胶东青年喝彩!对他们喊一声“烟台小伙,好样的,加油”!
附:
杨勇,男,1980年出生于山东栖霞市松山镇龙村,中学时期因偏爱文学放弃高考,却有幸走进鲁迅文学院边学习边工作,后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就职于腾讯网站读书频道。作品曾两次获得冰心文学奖,在《青年文学》、《文学报》等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五十余万字,2007年出版长篇小说《我在未来的街头等你》,即将出版长篇小说《往城里去》和理论著作《中国校园文学史引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