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穷不能穷教育

(2008-08-11 01:32:58)
标签:

杂谈

以经济学视角审视教育福祉
姜春康


      “再穷不能穷教育”、“知识改变命运”,这两句箴言,一直激励人奋进,鼓舞人励志。最近的两则消息,有关明年教育变革,让人倍感温暖。


        一则是,我省七部门下发了《关于2008年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从2009年春季开学后初中、小学住宿费全部取消。同时指出,凡利用学校教育、教学场地、资源举办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各种培训、补课,都不得再收取费用。(8月6日《烟台晚报》3版) 

       
       一则是,从2009年开始,凡被高校录取后因特别原因不能报到就学考生,今后再参加普通高考,须上缴往年录取通知书(8月4日《烟台晚报》10版)。


       取消初中、小学住宿费,这是继我省全免义务教育学杂费后的又一利好消息。上交通知书,意在切断高考生“恶意空占”的名额,还公平予其他学子。


       从经济学上看,教育是一种特殊公共产品,其很强的正外部性不仅让社会收益,更对个人发展有着“价值积淀”属性。实证研究表明,世界各国教育的社会收益率和个人收益率都显著大于零,高等教育社会收益率10.9%。个人收益率达到20.3%。


       这充分说明,教育是利国利民的福祉,国家办教育让“个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从而让个人收益再回馈社会,达到良性循环。取消住宿费,是“教育经济”考量下的理性决策,看似让社会“吃亏”,其潜在的远期收益却意义深远。


       教育,有着某种“垄断性”和“稀缺性”,需要效率和公平。上交通知书,这“表面形式”真正目的是,保证考生的教育公平。被录取不报到,意味着“录取通知书”被废弃,背后则是一个“可替代”名额的“恶意闲置”,这显然对教育资源分配将造成“冲撞”、干扰和不公平。


       教育资源的经济属性,意味着该“产品”必然“为人所盯”,甚至被越权“蚕食”。为何总有学校“顶风作案”呢? 经济利益驱动,首当其冲。在丰厚的“回馈”面前,一些学校悄然进行“收益成本分析”:若未被曝光或者揭发,则成本极低,收益颇丰;一旦被抓,无非取缔。而在他们看来,被抓的概率很低,天平的一端似乎更倾向于“不被抓”。


       因此,加大“顶风作案”学校违规成本和监管力度,用刚性制约来硬化制度落实,迫在眉睫。当执行力被人为弱化,当教育资源被变相“蚕食”,当学生成为“汲取利益”的温床,损伤将是社会、家长、学生的共同利益。


       两项教育新规,让人温暖。只有用制度护航,让教育福祉被广为“播种”而非“蚕食”,我们看到的才是,每个学生、家长舒心的笑脸和洋溢的幸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