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用“刺刀”猛刺杨经贵了
姜春康
17日,《新安晚报》以3个版的篇幅刊登《深度接触“杨不管”》报道,受到了社会各界和众多读者及网民的广泛关注,既引起了人们对这件事的反思,也引发了人们对“杨不管”的新评论。
自“杨不管事件”发生以来,这是杨经贵老师首次公开喊冤:“叫我‘杨不管’,是对我的侮辱!”
安徽长丰吴店中学的学生课堂打斗致死,教师充当了“看客”,一经媒体披露,唾沫四飞,批判声不绝入耳。许多人都将靶子拍在杨经贵身上,用最狠毒的语言攻击。但在“舌战”中,唯有媒体的声音“声声入耳”,不见杨经贵老师的反驳,幸存的那个打架同学陈康和其他在课堂的学生也被动集体“失语”。
在这种失衡语境下,杨经贵老师显得孤立无援,有口未辩,其弱小的声音只能被淹没在“膨胀”的批判声中。舆论的压力,却似刀,刀刀刺心。对战双方演变成了杨老师与众人的博弈,以寡敌多,且没有“申辩”空间。这,显然太失公平。
这些模糊的、一方的声音,为公众的立体判断造成了障碍,并不能让真相完全还原。在杨老师不言时,在真相并不明朗时,将其钉在师德的耻辱柱上猛刺,我们不仅看到了“口舌暴力”,也看到了教师在突发事件中的孱弱和孤独。
好在杨老师终于说话了:“事实上我已经管了,为何说我不管呢?只是我没接受采访而已,仅凭一家之言就给我扣帽子,我很难接受。”管了但没管好,这是很真实的回答。关于失职,杨老师并没回避,他也因此付出了惨重代价:目前被停职,赔偿死者家属10万元。
通过媒体再报道,一些事实浮出水面:打架时,两名打斗者被迅速分开,当死者口吐白沫,晕阙时,杨经贵叫了3位学生把其送到卫生院就诊;杨经贵当时正背对学生在黑板上写字,打架时间又很短,他没看到打架的过程;比如学校曾发生学生刀砍老师血案,让老师管教学生时心有余悸;比如现在的学生很难管,管不好就会招来家长反对……
这些事实,并不能为血案“翻盘”,死者也不能复生,杨经贵也被“严重”处理了。纵观整个事件,起初的批判已背离了事件本身,有偏颇,有中肯,也有同情。一些真相,并非说明杨经贵老师冷血,反而某些媒体的责任感缺失形成了可怕的冷血行为。
“刀砍老师”,“管不好家长反对”等等,这些信息都让人看到教师在资源分配和权利上的弱势。目前,我们不得不承认,教育资源也产生了“马太效应”,一些地方对教师的保护并不能落到实处。这些隐忧,都亟待相关部门去反思,去解决。“杨不管”事件的发生,不能完全问责一个普通教师身上。
请叫他杨经贵老师吧,他已为失职付出了身心和经济的严重代价。此前月薪只有2800元的他,为筹集赔款,已向学校30多位老师举债,整个家庭已迅速陷入了困窘。
放下“刺刀”吧,别再猛刺这个“倒霉”的老师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