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目前的房价只是挤掉了更多的水分

(2008-07-18 16:23:06)

政府不能开“救市”之窗
姜春康


      7月11日,美国会参院批准一总额3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以帮助数十万无力支付月供的购房者保留房产,应对严重的房地产萧条。而在这之前,一份由深圳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发布的深圳房市报告,也一改往日坚持的严厉调控态度,首次吁求“救市”。(7月18日《钱江晚报》)


      美国政府实在“忍耐”不住,出了“狠招”来解决越演越烈的次贷危机了。美国最大的银行花旗集团在2007年去年最后一季度,就亏损了将近100亿美元,这巨额的亏损则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坏帐。


      放贷给信用品质较差和收入较低的借款人的贷款称为次级贷款。由于次贷利率通常远高于优惠贷款利率,回报较高。次贷的盛行,对贷款人和银行貌似“双赢”。可是,一旦贷款人无钱还款,则银行危机四伏。花旗银行就是明证。


      最近,深圳等城市房价大落,深圳楼市跌幅超40%,北京东四环楼盘大户型直降7000元,南京一些地方也降了4000元。以深圳英郡年华楼盘为例,从13000/平的毛坯房到6880/平的精装送家电,正给楼市一个猛激:跳水了!无奈之下,看着房子的市场价不够还银行贷款,深圳一些业主选择了“断供”,宁愿违约,干脆不要房子了,扔给了银行。


      深圳“断供”和美国的次贷危机有着某些相似:贷款人还贷偿还能力差,房价“跳水”回落,银行审批时很宽松。银行宽松审批还贷偿还能力差的贷款人,虽然得到某些“好处”,但本身就有着很大的风险,尤其在房价“跳水”到“资不抵债”时,“断供”现象纯属必然。


      深圳作为“始作俑者”,出现了一批“断供”人。这种信号立刻在炒房者和开放商中引起一片恐慌,纷纷呼吁政府“救市”。笔者认为,政府不能轻易“救市”。第一,“断供”在深圳只是个别现象,还未全面“爆发”。第二,此次“断供”尚未给银行造成影响。第三,由于之前楼市的泡沫过大,房价一直以“非理性”飙升,一旦达不到一定的交易量时,必然房价回落,这只能说明,房价正在更趋于理性价格而已,距离“崩盘”差之千里。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楼市与美国的地产还有着不同的国情,我非常赞同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教授郎咸平的“二元经济”理论。美国的市场是“一元经济”,市场化程度相当高,更却趋向于“自由市场”,在此背景下发生了次贷危机,宏观调控“一抓就灵”。而中国的楼市属于“二元经济”,从批地、盖楼等前期中,供给面市场化严重不足,而对于售楼来讲,则需求面市场化严重过度。


      盖楼成本“可预期”,而售楼的钱却“飘忽不定”,这样的博弈造成了房价的泡沫严重。因此,针对中国国情,目前房价“缩水”实属必然。但,政府不宜“救市”,就目前形式而言,一旦“救市”,虽然可能在缓解现状,稳定房价,但更容易让开发商“钻营”,从而提高房价,泛起新一轮的“泡沫”。


    早在2005年,我国就开始对“当时过热”的房地产调控,而就楼市“跳水”最严重的深圳而言,房价也只是回落到当时的水平,这说明,目前的房价只是挤掉了更多的水分,并非异常。此背景下,政府“救市”,显然还不是时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