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对设立“文明日”盲目崇拜
姜春康
《京华时报》报道:“健康奥运、健康北京”动员会议上,北京市拟在年内设立“禁痰日”。该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春季是呼吸道感染病的高发期,为提倡讲卫生的生活方式,根除部分市民随地吐痰的陋习,本市拟在年内将某日定为“禁痰日”,但具体日期及相关内容正在商讨之中。
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这一年,也是首都北京的重要一年。这也注定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好日子”,将越来越多,呼唤文明越来越迫切。目前,为迎接奥运,北京已将每月的11日订为“排队日”,将每月22日订为“让座日”,这天,在公交车上经常让座的乘客,将有机会获得奖励。
如今,为消除部分市民随地吐痰的陋习, 一个
“禁痰日”又横空出世。昨天一个“排队日”,今天一个“让座日”,明天一个“禁痰日”,真是“文明日”天天有,最近特别多。与每年的许多宣传日比如“雷锋日”、“消费日”等联系起来,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年365天的许多天都被赋予了一些特殊意义。北京市卫生局疾病预防处官员说,设立“禁痰日”是为了根除随地吐痰的坏习惯,提倡更文明的生活方式。试问,设立“禁痰日”就可以根除随地吐痰的坏习惯吗?那依次类推,设立“排队日”,就可以根除某些低素质国人不排队的恶习?设立“让座日”,就可以改变一些市民不让座的作风?
“排队日”也好,
“让座日”也好,“禁痰日”也罢,实际上,都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倡导文明的符号。设立“文明日”的目的,都是为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给自己和他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这本无可厚非,值得鼓励和宣扬。但,是否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日子,通过这种特殊方式能否根除“不自觉排队”、“不主动让座”乃至“随地吐痰”之类的陋习和不文明习惯,举措与奖罚是否合乎文明,显得颇受争议。毕竟,设立的初衷虽好,但同时暴露出很多问题,仅靠某个日子来“警惕”从而达到根本消除之效,略显荒唐,让民众感觉太注重形式上的“表面文章”了。
小小一口痰,带菌千千万。随地吐痰是陋习,应该根除。如今,北京市年内设立“禁痰日”的事情,已经成了定论。“禁痰日”设立的初衷,让我们看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可爱”:一方面,随地吐痰的陋习,并不是北京所独有,这种行为在我国的许多城市都上演着;另一方面,克服随地吐痰的陋习,需要更好的宣传和相应工具、制度来保证,比如在公共场所多增加方便的痰盂或者塑料袋,同时,对随地吐痰的人做出相应合理的处罚,比如,有的城市对吐痰者不仅要罚款,还要强迫其自揩干净。这,需要的是一个大的环境,一个人人自觉主动的空间。
总之,设立“文明日”并不是解决陋习的根本之法,若“毕其一役”,势必成为“良辰美景”,可望不可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依赖的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水准提升,而社会的文明又与每个公民的一言一行息息相关。社会公德、文明环境的建设,需要的是整体的互动,在社会的大环境下,文明的方式让人人受益,不健康的行为让每个人都有损失,可能不是金钱的流失,却可能是生存空间的污染和侵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