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4—2007:关于魏源的纸上光影
文/本报记者
肖欣 图/本报记者 童迪
特邀摄影 陈沿羽
【序场】
2007年10月5日晚。
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六集电视纪录片《复兴之路》第一集《千年变局》。屏幕出现了一幅黑白的魏源线描人物画像,一本发黄的《海国图志》……
岳麓书院附近,电视机前,陈沿羽顿时激动得站了起来,眼里有泪。
魏源作为鸦片战争后睁眼看世界第一代中国人,与禁烟英雄林则徐一起在荧屏上停留不到五分钟,陈沿羽却激动了一个夜晚。
陈沿羽是魏源第六代外孙女,今年是魏源去世150周年,陈沿羽非常渴望追寻先祖留下的足迹。10月29日,“根与源”报道组和陈沿羽从长沙出发,赴南京、扬州、杭州寻访魏源的故居与墓地。
[场景一]
1794年,魏源出生在这里,15岁入邵阳县学,19岁入岳麓书院读书,二十多岁时离开湖南,曾两次回家乡祭祖扫墓。
2007年,9月。湖南邵阳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湾村,魏源故居古微堂。
秋天。大片大片金色稻田,连接如潮。
一栋青色小院,如婴儿沉睡在金质锦帛间。青砖、黑瓦,爬满绿色藤萝植物的土泥墙,留着当年打垒时的洞眼。一株高高的梨子树探出墙外,好奇打量。青草伏地如毯的小庭院,一棵柿子树结了半青半红的果子。一楼陈列室,摆放着旧色的木桌椅、一盏老油灯。二楼,长桌长椅笔墨砚池留着旧时私塾的样子。推开木窗,小河流水,一群鸭子嘎嘎游过,远远静卧一座形似笔架的青山。[画外音]胡光曙(原隆回县文物管理所所长)
这条金水河没改道的时候呢,正好从魏源故居门前流过。按中国传统的风水,门前有河水流过,大门就不能对着正厅,否则钱财会被河水带走。你看,这大门是偏在一边的。
魏源的曾祖和祖父都是当地有名的大善人。他的曾祖每天早晨到楼上看哪户人家屋顶没有升起炊烟,便派人给这户人家送米。大雪天还常多穿几层衣裤出门,遇见衣不蔽体的穷人便脱下来送给人家。有一年大旱,他甚至变卖家产代当地人交赋银。安化的陶澍小时候家里很穷,魏源的祖父就借给他本钱,帮助他。魏源的父亲在苏州钱局这样有油水的地方当官,但清正廉明,林则徐、陶澍等都很尊敬他。
魏源后来到高邮、兴化等地做了小官,也很关心群众。有一年兴化发洪水,有的官员要开堤放水,魏源硬是将身体扑在大堤上不准挖堤,组织群众抗洪,保住了大堤,人们就将这段堤称做“魏公堤”,将那年成熟的水稻叫“魏公稻”。你看正厅里这幅画像,是魏源在兴化当官时当地百姓为他画的。他生前留下两幅画像,这是其中一幅。
你莫小看陈列室里这些桌子椅子啊,都是南京魏源故居小卷阿里的原物。魏源的两个曾孙女,魏昭和魏韬,一辈子没结婚,就住在那里守着这些魏源留下来的东西。文革时,她们把魏源的印章和手稿捐给了南京博物院。2002年南京扩建马路时,要拆她们住过的房子,通知我专门去南京把这些东西接了回来。
这是魏源小时候读书的地方。他很认真,甚至几个月不下楼。偶尔下楼来呢,自家养的狗都不认得他了,追着他咬。有年端午节,他母亲端了几个粽子和一碟糖给他,他看书入了神,竟把粽子蘸着砚池里的墨吃掉了,成了个大花脸……
[场记]
隆回魏源故居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但不是热门的旅游景点,游客不多。要走的时候,却碰上了一群人陪一个女子来参观。女子也是隆回人,在广州做服装生意,来村里办加工厂。村里的人站在门口七嘴八舌地说小时候就在这院子里串门、爬树,熟得很。暮色沉下去,风渐渐吹过来,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雨。他们兴兴头头地讲,我们兴兴头头地听,顾不上沥沥的雨打湿了衣。
走的时候,讲解员一定要我们带上几个柿子。这是魏源故居的柿子,从树上掉下来的。她笑着说。
2005年,陈沿羽应邀第一次回到隆回魏源故居。去的前一天晚上,她梦见自己走在回去的路上。第二天她穿着自己设计、印有“海国图志”四个字的文化衫回去,远远看见的就是梦里面的那个家园,顿时忍不住泪流满面。
魏源曾孙女魏韬1992年去世后,学术界一直认为魏源没有嫡系的后代。直到2005年,南京《金陵晚报》发表文章透露,魏源的女儿魏秀均嫁给了岳麓书院同学郴州人陈起诗的儿子陈善圻,陈沿羽和她姐姐就是这一支的嫡系后代。2006年,满怀寻根问祖文化理想的陈沿羽,离开了条件非常优越的单位,一个人来长沙办起了名为“海国图志”的摄影工作室,希望有一天能重走魏源生前去过的地方。2007年5月起,陈沿羽为快乐男声陈楚生拍摄的系列图片在网上走红,她的“海国图志”博客也成为各地花生们关注的热点,花生们纷纷鼓励她实现自己的理想。
“根与源”报道组临时决定,让她随我们一起去南京、扬州、杭州采访,实现她梦想中很小的一部分。
[场景二]
1825年,魏源在南京乌龙潭附近买宅居住,在这里为贺长龄编选《皇朝经世文编》,协助两江总督陶澍进行盐政、漕运改革。魏源家族先后有80多人居住于此。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11月1日。江苏南京市龙蟠里20号、22号魏源故居小卷阿。
六朝金粉地的南京城。绿树丛里,几节灰黑的旧城墙,凉凉地叮人的眼睛。从乌龙潭公园转过一个街角,一株腊梅从围墙里伸出枝叶。灰白色的“魏源故居”牌子立在墙脚。有老人坐在天井的长椅上拿了大号放大镜看报纸。小天井里搭着花架,一株小小的朝天椒长得正好。
隔壁龙蟠里20号朱红的木门落了漆,门楣还有旧模样。小院里十多户人家挤成一团。今年8月这里失过火,院里一堵旧墙拿几根木棍撑着,摇摇欲坠。小院里唯一的绿色,是墙角的那株腊梅。
[画外音]
薛心英(42岁,故居住户,女)
从湖南来的?魏源的后代?真的?!真的?!太不容易啦。今天真不巧,我父亲住医院了,母亲中了风,躺在床上。很多事问他们就好了。我是在这里生的,我爸妈一直住在这里,和大老师二老师感情很好(注:指魏昭和魏韬)。她们两个都没成家,我妈妈一直帮她们做饭菜,照顾她们。
她们留了照片,我爸都仔细收着呢。两个人个子都不高,精精瘦瘦的,说起话来嗓门大,个性好强的呢。二老师常给我们讲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有原则,不能随大流。这棵腊梅树是魏源栽的,前几年修马路拆了这里两间屋子,不过还是保住了这株腊梅。
[场记]
一棵槐树、一棵泡桐,正好一左一右守护着龙蟠里22号的小天井。住在那里的王大娘说,春天晚上一下雨,清早满地是淡黄的槐花、紫红色的泡桐花。陈沿羽对着地上倒映着屋檐的一汪清水狂拍照,一片细小的槐树叶子黄得很妩媚。她很愿意认为魏源住在这里时,这两棵树就在这里。
准备离开时,回头看正午的阳光斜斜地照着龙蟠里20号的木门,赶紧折回来补拍。一位满脸胡子的人过来说自己也姓魏,每次走过这里都想进来看看,不少路过的市民围了上来。这里的老住户,82岁的易中华大爷很开心,忙不迭地介绍魏源,带他们看故居。一位挑了一担柿子卖的老人听得很认真。我买了几个柿子送给易大爷和薛姐,他们不肯要。我说湖南隆回魏源故居里也长着一棵柿子树,他们才收下了。卖柿子的老人笑了,很满意自己家里和魏源老家的院子里都种了柿子树。
我们走了又回来,反复了好几次。最后那次薛姐带我们去看她妈妈。薛妈妈病得很重,听女儿说魏源的外孙女来了,老人不知从哪里来的力气,在床上伸出手来紧紧握住陈沿羽的手,连声说:好,好。
下午,在南京博物院,终于拍到魏韬当年捐献的魏源《书古微》的手稿和印章。陈沿羽拿相机的手激动得有些发抖……
[场景三]
1835年,魏源买下扬州絜园,龚自珍、何绍基等好友常来相聚。1841,他从这里赴镇江与林则徐会面,在这里写成《海国图志》。1848年离开絜园,1857年病逝于杭州。现为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11月2日。江苏扬州新仓巷32号,魏源故居絜园。
扬州古运河边。蜘蛛网样密密麻麻的巷子,最窄的只容一人侧身而过。一色灰黑的青砖,一扇祼露在阳光里的木格窗户,满窗子绿色的兰草,灿烂的小金桔……小巷一拐一曲好像都有无数个惊喜藏在那里。
魏源故居的牌子挂在巷子尽头一处大门紧闭的老宅前,没人应答。旁边有一处空空的园子,走进去问一位大娘,说这里才是魏源故居,那边的牌子挂错了。听说从湖南来的,大娘二话不说,领我们去见一个人。
[画外音]
车相珍(62岁,絜园住户,女)
湖南来的?魏源的外孙女?啊呀,太好啦,太好啦,这里就是你的家呢。我在这里住了好多年,来的时候,园子好大,有金鱼池,还有两棵大桂花树,可惜后来都没有了。前几年有记者来采访报道,我才知道以前魏源就住在这里,以后我就把所有关于魏源故居的报道都收集起来了。
你来看,报上还有当年这里的平面图。这是我家,还是老房子。我每天要用布擦一遍地,进去要换拖鞋的,以前的木地板还蛮好的。这间屋子保留得最好了,是魏源的书房,他的《海国图志》就是在这里写的。报纸上那个照片,拍的就是这个老屋顶。屋里地板还是青石板铺的。来来来,小陈你要拍下来啊,你学摄影,就是为了今天来这里拍这个图片。阿宝你这呆狗,不懂事啊,这屋子的真正主人来了,别叫了……
[场记]
魏源写《海国图志》的那间屋子,一只名叫阿宝的大黄狗卧在门口晒太阳,一开始对着陈沿羽乱叫,后来跳起来舔她的手。园子里那口古井居民们还在用,陈沿羽打了一桶水上来,帮一户人家淋了花。小菊花低低的开得到处都是。车大娘在门口种了棵腊梅树,枝繁叶茂。听说魏源的后代来了,人们三三两两围上来,一起在大门口合影。陈沿羽举着相机大声问:“扬州美不美?”“美——”。“花生甜不甜?”“甜——”笑容绽放在每一个人脸上,笑声在园子里回荡。这座诞生了时代巨著但已有几分破败的江南园林,在秋阳下呈现出无比温暖的家常气息。
临走时,车大娘坚持送我们走出弯弯曲曲的巷子。路上她很感慨地说:“人还是要多为国家做事啊,魏源写了《海国图志》,现在还有这么多人记着他呢。你看西湖边上跪着的那个秦桧啊,世世代代被人骂。他的子子孙孙都抬不起头来,多丢人。”
车大娘还把她收藏的絜园大门墙上掉下来的一块老青砖送给了陈沿羽。陈沿羽还带走了絜园的一杯泥土。
她说,有一天她会把这些青砖泥土带回湖南的魏源故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