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最新时评 |
2006年6月20日,面对公众就“银行卡ATM跨行查询收费一事”的强烈质询,中国银行业似乎终于坐不住了,在这一天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中国银行卡产业专家委员会成员钟伟发表谈话称,跨行查询每笔3毛钱是“收少了”,其成本是1.20元。
钟伟说,据测算,平均一台柜员机一年的运营成本在5万-7万元之间。(未经证实----笔者注)目前我国境内跨行的86,000台柜员机,一年的运营成本就达50亿元。按2005年跨行交易总次数22.1亿笔计算,每笔交易的平均成本约为2.26元,(亦未经证实----笔者注。)其中,跨行查询成本约1.2元。这对出具柜员机的银行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于是,一些中小银行选择只发卡,不购置柜员机。这些银行测算过,即便他们替持卡人免掉了查询费,一年也要贴2,000多万元,贴得起。因为每年发卡赚的钱,比贴出去的查询费还是要多得多。
这位专家的解释似乎很专业,很有说服力,成本都要1.2元,现在才收3毛钱,多了吗?不该收吗? 一年的运营成本就达50亿元。不过回收区区的19.2亿元,我连运营成本都未收回来,不合理吗?
听听这番话,似乎储户倒占了银行多大的便宜。
可问题是这位专家整个儿是一个“混账”,这位专家整个儿是一个“混账” 专家。这可不是骂人的粗话,他的确是个“混账”。
中小银行搭大银行的便车,不出具柜员机的银行搭出具柜员机的银行的便车,谁搭便车收谁的费,这本是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事,与储户何干?
谁吃饭谁埋单,天公地道。凭什么要储户为他们埋单? 凭什么他吃饭,我买单? 他以为他是谁呀? 他是我尚未成年的儿子吗? 老子该替他埋单吗?这不是“混账”,是什么?
而且,在境外用卡的人毕竟是少数,向数以亿计的庞大的国内持卡人收费,用以弥补境外用卡的成本,这“账”“混”到这个水平上,够专业的。真是“混账” 专家。还是个大“混账”。您说,这账一混便是50多亿元,这不是个超级巨无霸级的大“混账”,是什么?
他敢把这样的“混账”话,放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上说,胆够正的。
“这些银行测算过,即便他们替持卡人免掉了查询费,一年也要贴2,000多万元,贴得起。因为每年发卡赚的钱,比贴出去的查询费还是要多得多。”
关键是这句话:“每年发卡赚的钱,比贴出去的查询费还是要多得多。”这叫“贼不打自招”的大实话。
这样的话,你若是正儿巴经地问他,你越说“坦白从宽”,他越不说。他会“打死都不说”。你不问,他挡都挡不住。还生怕你没听清。你得把笔记本拿出来,笔拿在手里记,他才说。当然,把话简镜头对准了他,他说得更来劲。要不,怎么是个“人来疯”呢。
后悔了吧,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吧?别后悔,谁叫你是狐狸呢。
临了,让我送上一句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名句:聪明的傻瓜比傻瓜的聪明更可笑,因为他总是在用他的全部聪明来证明他的愚蠢。
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