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学校志(2)洛阳市西工区五女冢小学
(2013-06-08 16:51: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课改地理 |
洛阳市西工区五女冢小学
让爱归来
本报记者
有人爱教育,是骨子里爱教育。
颛社玲,就是这样一位校长。她喜欢孩子,有一颗始终长不大的“童心”,一个人走在校园里的时候,看到正在游戏的孩子,她会带着好奇的眼神去欣赏,他还会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你还会发现,她笑起来的时候,笑容是那么天真,还有点可爱。
这样一位校长带领一所学校会是什么样,也许很难准确想象。但是走进学校,走进她,走进老师和学生,你会感受到不一样的笑脸,不一样的爱,你会发现“好教育,写在孩子脸上”这句话在这里有了最佳注解。
颛社玲所在的洛阳市西工区五女冢小学,是一所政府指定的打工子弟小学。这里95%以上的孩子来自外来务工家庭。缺少爱的关怀,缺乏爱的能力,是这些孩子身上的共同特点。
2010年夏天,颛社玲到五女冢小学任校长,曾在特殊学校工作过多年的她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现象。于是,颛社玲将五女冢小学的教育主题锁定于一个字——“爱”。
五女冢小学的行走方式是:从爱出发,让爱有形,让爱行动,爱行合一。他们坚守的理念是,让师生在期待和激励中满怀对未来的希望,让师生在以心为本的活动中体验成长,让师生在规则下享受自由成长,让师生在爱的陪伴中完整成长。
他们首先建构的是一种爱的文化。学校专门设立了“爱心邮局”,是专供同学们互相帮助的一种沟通设施。爱心箱提示:你如果关爱某个同学,并且对他的某个行为又不便面谈,请写一封无名信放进去,由爱心邮局帮你沟通。
太阳,是五女冢小学的文化图腾。在五女冢人看来,每一个孩子都是太阳,每一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太阳。每天集体晨操时,五女冢小学都有个特殊仪式叫“太阳礼赞”。孩子们迎着朝阳,向太阳致敬,之后齐声诵读校诗《我就是我》。
爱,原本就是教育的底色。但爱容易泛化,爱容易肤浅,爱也容易过度。爱的不当,那么,爱就可能成为一种控制、一种绑架。五女冢小学倡导教师学会无条件地爱。颛社玲告诫她的29位教师,时刻谨记两句话:假如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孩子。时刻用这两句话来进行换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