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学校志(1)洛阳市西工区白马小学
(2013-06-08 16:50:3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课改地理 |
洛阳市西工区白马小学
从课堂做起做教育
本报记者
“过去办学是跟着感觉走,现在则是跟着规律走。”一段时间以来,西工区白马小学校长于会平把自己泡在了“小学教育”的思考中。于是,与于会平刚一见面,这位西工区教育战线上的资深校长便这样概括自己的校长生涯。
白马小学过去属于企业学校,企业的优势是科学管理。因此,白马小学始终在科学管理的轨道上健康发展。不少传统项目发展成为学校的特色,在当地可谓首屈一指。比如,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白马小学就被命名为省足球重点传统项目学校,校足球队多次在国家、省、市比赛中取得骄人成绩。
如今,以“心文化”为统领的西工教育整体迈入了新的发展纪元。白马小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新的探路。用于会平的话说,“必须学会用思想办学”。白马小学将“童年只有一次,小学影响一生”确立为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于会平说,这句话概括了学校的办学思想,也蕴含着学校的育人目标:教育学生对童年、对人生要担当,做有责任心的人。这句话同时也寄予了白马教育人的责任:要为孩子的一生奠基,用快乐的童年带给孩子一生的幸福。“我们把‘为师生的共同成长负责’理解为白马小学的使命。”于会平说。
作为教育者思考最多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却很少相信孩子自己能学会,因此也很少从孩子们怎么学的角度去思考教学。这样的逻辑错误在学校教学中不断被重复。直到有一天,主动变革的意识愈加强烈,那就是在“心文化”理念的引领下,如何以心为本,从心出发,建设学生是主人的课堂。
问题是,让孩子做学习和课堂的主人,如何在具体的实践中找到可操作的路径。于是,白马小学开启了新的课改旅程。
白马小学的课堂有一个通俗易懂的名字——“双学”课堂。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双向提升的课堂。学生的“学”体现在以学为先、以学为主,通过“学会”,达到“会学”,乃至“乐学”;教师的“学”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以助学者的身份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实现自我价值;二是向书本学“文本”,向学生学“生成”,向自己学“反思”,实现专业素养的提升,获取职业幸福。
于会平介绍说,“双学”课堂所呈现的价值观体现在这样几个关键词:“人本、学本、生本”的教育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陪伴、关照、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力求让价值观渗透到教学行为的毛细血管里面,使模式能真正表达文化,同时用文化指导、规范、完善课堂模式”。
流程的再造让师生学会了遵循规律、按照程序做事;“教和学”时间的重新分配确立和保障了学生在课堂上、在活动时、在所有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活动”使学生体验、学会,并在未来的道路上努力做到“自主、自信、合作、担当”;“教师活动”表达的不仅是课内对学生,还有课外对同事、对家人,乃至对所有人的尊重、信任与关照;“课堂上的规则”则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和生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