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孙卫卫老师的《书香,少年时》(二)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标签:
育儿 |
读孙卫卫老师的《书香,少年时》(二)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在《书香,少年时》的第二辑中,孙老师主要介绍了他敬佩的十位大家,他敬佩的我理应更加敬佩,他们分别是胡适、陶行知、茅以升、叶圣陶、叶至善、朱自清、老舍、冰心、巴金和孙犁。
孙老师在书中介绍,胡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四岁丧父,母亲对他管教很严。他十四岁到上海求学,后留学美国。他在回忆母亲的文章中写道:“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宥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记得我在网上学习阅读与作文的时候,老师曾读讲过一篇《母亲十大恩德》的文章,内容是:第一,怀胎守护恩。第二,临产受苦恩。第三,生子忘忧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干就湿恩。 第六,哺乳养育恩。第七,洗涤不净恩。第八,远行忆念恩。第九,深加体恤恩。第十,究竟怜愍(怜悯)恩。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感恩心都没有的话,那根本不能算是一个人,哪怕这个“人”是小写的,尤其是对于我们的母亲。
胡适的书没读过,即使读过也没印象,是非常大的遗憾,以后有机会买些读读。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对于他我并不陌生,因为我在十年前开始关注家庭教育,并逐渐喜欢上了家庭教育。虽然他的或关于他的书我没读过,但我读过他的很多文章。尤其是他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观点,一直被我所推崇,这也是遵循了他“即知即行,即知即传”的教育理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也成为了很多教师的座右铭,同时也如孙老师在书中写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成为他一生精神的写照。
我参加家庭教育讲座时,有人曾说他原名叫陶知行,这点儿在孙老师的书中得到明示:陶行知原名陶文睿(需要加三点水旁,我输入时没找到),二十一岁时在金陵大学《金陵光》学报英文版发表作品时,取名“知行”。“知行”是知行合一的意思,这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思想,简单说来,就是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谈及王阳明,谈及知行合一,我心里稍微有那么一点儿高兴,但不是骄傲,毕竟这些内容我多少知道一些。
王阳明是明朝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是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为此我还买过一本《传习录》,但真的看不懂,只好让它在书架上修身养性。
在给女儿开家长会的时候,我看到教室前面的黑板上方张贴着“知行合一,做最好的自己”的标语,这说明“知”是对的,但不知道“行”不行。
在家庭教育或说亲子教育上,我同样推崇“知行合一”。我的理解就是“知”是知道、认识,“行”就是实践、去做,“知行合一”就是将认识到的坚持去做,持之以恒地去做,而不是一时兴起,更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将正确的事情做下去,一定会有收获。古语说的好“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孙老师在书中写道: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我个人认为,善应该是我们教育的目标,或说宗旨,因为《大学》里也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反观现在的社会、现在的教育,“一切向钱看”,以物质占有的价值观在充斥着每一个不安分的灵魂。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大学生杀人自杀问题、小孩子跳楼问题,就在今天,我还看到了一则新闻,说是从孩子的尿液中检测出抗生素,这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根源都在教育上,要么是社会教育,要么是学校教育,要么是家庭教育,要么是自我教育,一切教育都背离了“善”道,我们只能高呼:“善哉善哉!阿弥陀佛!”
孙老师在写叶圣陶时,用的是这样一个题目:《叶圣陶:处处为别人着想》。叶圣陶(1894——1988)是著名的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老人家的一些文章,我真的读过,尤其是人教教材中的《荷花》我更是熟读成诵,我不敢吹牛说是倒背如流,而且我还把这篇文章当做戏说作文的范文,引导孩子们怎么去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的逻辑等。很多孩子也从学习这篇文章中获益匪浅,像我博客里发表的几篇孩子习作,基本上都是从《荷花》的学习和感悟后的练笔。即使在我工作室停办的情况下,有很多的家长还给我留言,要求推荐几篇像《荷花》这样的文章,以促进孩子的写作进步。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叶圣陶老先生给自己的三个子女分别取名为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取至善至美至诚之意。
对于叶至善(1918年2月——2006年3月)这个名字,我真的是第一次知道,是从孙卫卫老师的书里知道的。从书中,我知道了叶至善老师对于编写少儿读物给自己立下的四条规矩:一是要跟孩子们讲清楚的事儿,先问问自己是否弄清楚了;二是要让孩子们感兴趣的事儿,先问问自己是否感兴趣;三是要让孩子们感动的事儿,先问问自己是否被这件事儿感动了;四是要求孩子们做到的事儿,先问问自己爱是否也打算这样做。
读到这里,我醍醐灌顶,叶至善老师不正是一位教育家吗?他立下的这四条规矩,不正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该遵循的四条原则吗?正可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忘记了在那篇文章里,孙老师提到了叶小沫,她是叶至善的女儿,也就是叶圣陶的孙女,改日我再找找,补上。
孙老师在写朱自清的时候用了一个这样的标题:清芬正气传当世。正如孙老师在书中写的:说到朱自清,很多人会想起他的散文名篇《春》《匆匆》。的确如此,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可能是源于他散文名篇《背影》,还是在课本里学的,虽然老师那时在课堂上也讲过,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当初不喜欢读书的孩子来讲,还是似懂非懂,只能说是有印象。也就是这几年,因为工作室,因为孩子,因为阅读,因为写作,我重新开始拜读朱自清的有关文章,像孙老师提及的《春》,我对于它的熟悉程度和叶老的《荷花》可以说是并肩齐驱的,差不多都是熟读成诵。因为它们对于孩子的阅读和写作来讲,真的是很好很好的作品,还有《荷塘月色》,孙老师在书中说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在清华大学里写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我在网上学习的时候知道的,后来我特意买了一本凤凰出版社出版的《最美的散文》放在车里,有时间而又想起来的时候就拿出来读一读,里面就有这篇唯美的文章。读朱自清的文章,从字字句句中都能感受到他纯而又纯的品质,正如孙老师在文中写的“与其说是文字打动了我们,不如说是他的心让我们感动”。
老舍,耳熟能详,其实我想换个词语,可是真想不出来了,读书少的害处啊。老舍的作品读过,济南人不读他写的《济南的春天》枉为济南人啊。其次是《草原》,这篇文章和《荷花》、《春》、《荷塘月色》都是我戏说作文的重点。
孙老师在文中写到:怎么才能成为作家?老舍说:一是天才,二是经历,三是勤奋。当然像我这样没有才气的人,也不敢奢望成为作家的人,勤奋一点儿,多读一点儿,对自己、对孩子、对家庭还是有好处的。
“冰心已成为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学作家的代名词”, 孙老师的总结和评价可谓是名副其实。
最早读过她的文章是《寄小读者》、《小橘灯》,后来在女儿升入初中以后,陪女儿读了她的《繁星 春水》(《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标准》推荐书目版本),收获不能说是大,也不能说是小,多多少少对我都有影响的,尤其是近期开始学着写微诗,感觉还是有收获的。
巴金,孙老师称他“把心交给读者”,但他的作品我好像真的没读过。从孙老师的书中,我知道了现代文学史上六位大师级的作家分别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简称“鲁郭茅巴老曹”。读孙老师的这篇文章,我记住了巴金说过的一句话,也曾在微博里转载过,那就是:我总觉得,儿童嘛,应当让她有时间活动活动,多跑跑,多笑笑,多动动脑筋。整天坐着看书写字,就不像小孩了。巴老的这句话,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至此,第二辑的读后感已经写完了,虽然不是每篇都感过,但自我感觉收获很大,即使这样的文字没有什么可读的价值,但它们是我内心的真情。所以,现在我忽然想说,有些书的名气,虽然不能和经典名著相提并论,但你读过以后的收获可能比经典名著还要多,因为像孙卫卫老师的《书香,少年时》这样的书,总是在全方位地、潜移默化地、润物无声地引导你去怎么做人、怎么做事,这样的好书,我期待可以读到更多。
最后,谢谢孙卫卫老师的《书香,少年时》,也谢谢孙卫卫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