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枉死娑婆(下部)

(2009-10-28 16:01:44)
标签:

杂谈

   时时佛在,永远欢喜。

   我们前面讲过:我们的心念、生命,可以说是刹那刹那都在生、灭,所以随时都是临终。因此第一句:‘愿我临终无障碍’也可以说是‘愿我时时无障碍’,所谓障碍是我们妄想、执著,自己生障碍,要‘无障碍’就是自己要决心去放下放开。第二句:‘弥陀圣众远相迎’,为了提醒自己,这一句我通常都念成‘弥陀圣众常接引’,也就是希望阿弥陀佛和一切圣众时时刻刻和我的心相连接、相接通,时常引导我。第三句:‘迅离五浊生净土’,但愿我的心能很快把‘垃圾’丢掉,很迅速的脱离一切恶念的污染,恢复本性的清净随时生活在净土的快乐中。才能够‘回入娑婆度有情’而且是‘永远欢喜度众生’,永不疲劳,永不厌倦。

愿我时时无障碍

弥陀圣众常接引

迅离五浊生净土

永远欢喜度众生

(修功、造业任自由)考题:有人提出疑问:老和尚当众这样骂弟子,会不会害大众造业?因为有人完全不知老和尚是应弟子恳求‘去掉我相’,而演出的‘反派教育片’,所以很可能产生种种误会—有人可能以为老和尚乱骂没修养,甚至认为老和尚造口业而生轻慢心;有人可能以为被骂的弟子不好,因而也学老和尚之口气,四处去传说该弟子不好,自造谤僧之罪;当然也有人了解老和尚用心而赞叹受益;也有人看到弟子当场之忍功,自生惭愧心;也有人一心念佛,不因他人是非而妄自动念;也有人从中得到考古题秘要,作为自己修学指标。我们前面说:老师出同一考题,学生们答案各个不同,各人起心动念不同,就是所交的答案不同,当然成绩各不相同!表面上老和尚是考一位弟子,但何尝不是‘出一题大家考!’老和尚从中观察各人程度,再予以适当辅导开示,这是老和尚极深的慈悲,如果在场观众看不懂,自己起心造业,也全是自己选择要交愚痴、恶业的考卷。有谁逼我们要起不善之念呢?全是自心之倾向啊!

每一念都不是偶然的,同遇一境界,易生轻慢心的,本来就是骄慢心重之人;看不懂教育片的,本来就是事理不明的人;看不懂就乱宣传毁谤的,本来就是爱拨弄是非、爱造口业之人;端自摄心正念的,本来就是恭敬求法之人;而能把善的当作正面老师,把恶的当作反面老师的人,本来就是有智慧好学之人。

佛法言—‘我于一念见三世’—其实看当下所生之一念,就知道过去的修为累积是如何,也能见到此一念对未来所生的影响。而我们现在遇境要生什么心念,都不是别人强迫的,都是自心选择的,所以不能说‘谁害我们如何......’我们若自摄心—好好管自己的心,谁能害我们?

老师本来就可以自由出题,出是非题,学生也是自由答题,用自己的智慧决定自己的成绩,这哪有谁害谁?老和尚藉境演教育片,你要受教,就是自己得利益。你看不懂,又不谦卑求教,也不想去西方,爱擅自造业去堕落,也是你的自由。佛早就苦心劝过我们:别这样造业,但是我们也未必要听,常迷迷糊糊乱看、乱听、乱跟著人传说。老和尚曾呵斥说—‘这么没主张,怎么去西方!’是啊,管不了自己的心,随波逐流,遇境乱起心,乱造业,要那一辈子才真有愿要去西方?

我们到道场,本来是要谦卑受教,由‘教育片’来了解自己的毛病,好好自己修改,才叫‘修行’。如果不清楚正当目标,反而把焦点放在人我是非,大造堕落之业,岂不是冤枉!把道场当作‘倒场’(倒垃圾,倒退堕落之场),就太可怜了!

期中考:断你的名闻利养,救你的法身慧命!当承天寺的建筑工程完成时,很多人非常赞叹,甚至有的寺庙要建筑,就要邀请恩师去做参考,老和尚看到这种情形,就很沉重地告诉恩师说:‘我很担心你会变成人间的应付僧,承天寺建筑好,名闻利养一来,恐怕会伤到你的法身慧命。我要断掉你的名闻利养,救你的法身慧命!’恩师听了老和尚的话,认为很有道理,就说‘好’。因为平时老和尚所做的,也一向是如此。有人‘狂憨神’抬,抬不退!(台语)(抬,‘发作之意’)以为承天寺都是他建的,众生都是他度的!老和尚说过之后,有人上山来请教老和尚,问‘念佛要怎样念,才会一心不乱?’老和尚就用台语说:‘有的人“狂憨神”一发作,发不退!以为承天寺都是她建的,众生都是她度的!’还叫恩师去翻译。这句话要翻成国语,很难翻得传神贴切,我姑且这样翻。意即有的人狂妄愚痴病发作,如被狂憨鬼神附身,一发作就退不下来,不可收拾,还以为承天寺是她建的,众生都是她度的。来请问的人一听,吓了一跳!赶快解释说:‘老和尚,我是第一次来承天寺,我从来没有说承天寺是我建的,也没有说众生都是我度的!’但是,我的恩师很了解老和尚的用意,就很平静地翻译。任何问题一律回答:狂憨神抬,抬不退!〈狂妄愚痴病发作,发个不休。〉

从此以后,每天不管是什么人来问什么问题,老和尚都一律回答:‘有的人狂憨神一发作,就发作不退!以为承天寺都是他建的,众生都是他度的。’而且都叫我的恩师去翻译。这种情形,继续了一两个月,有的人实在听得不耐烦,但是恩师都照常耐烦、照常耐心平静地去翻译,而且有一天就很慎重,正式搭衣去向老和尚拜谢他的提醒,请老和尚安心,自己认为内心并没有那样的认为和执著。起先老和尚听了,摇头说:‘还早咧!’隔天,老和尚依然继续讲:‘有的人狂憨神一发作,就发作不退......’这个开示。又过了一段时间,我的恩师自己检讨,又去向老和尚拜谢感恩,请老和尚放心,老和尚才没有继续再讲这样的开示。

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有的人可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老和尚为了要帮助一个弟子破除执著,就对每一个访客都说同样的开示呢?其实老和尚这个开示,是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比如说先前那个人问:‘念佛要如何念,才能够一心不乱?’我们想想,看,我们为什么不能一心不乱?就是因为我们都是狂妄病发作,发作不退啊!有的人听不懂台语,不知道老和尚说的‘狂憨神’是什么?我们勉强以音会义来解释—通常,台语用‘抬’这个字,来描述疾病发作或乩童被鬼神附身,而发起又跳又言之状。‘狂憨神抬’是老和尚形容我们,仿佛被名叫‘狂憨’的鬼神附身,而发作狂乱憨病。狂—就是发狂,狂妄的狂,‘憨’—意思就是愚痴、呆呆的。我们的妄想执著,一天也不曾停过,就像发狂,自己不能控制。自我的执著、傲慢心很重,这是不是很愚痴呢?这就是狂妄愚痴病发作,而且一发作就很严重,不要它发作,它也一直发作!老和尚说‘狂憨神’,是不是形容得很贴切呢?我们念佛不专心,就是妄想执著多,狂妄愚痴病发作个不停。楞严经也告诉我们说:‘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当狂心休息下来的那个休息处,就是觉悟菩提。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执著的‘承天寺’。下面再说,为什么有的人从来没有去过承天寺,老和尚也跟他说—你以为承天寺是你建的,众生是你度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执著的‘承天寺’。如果是家庭主妇,每天照顾自己的家庭,建设家庭,日子久了,她也会执著,认为这个家庭是‘我’建设的,‘我’付出很多,这相当于认为承天寺是‘我’建的,而且还会执著—先生和孩子都是‘我’在照顾,家庭主妇的先生和孩子就是她心目中的众生,她会认为这些众生是她度的。如果一个人经营某个公司,或者是在某个机关服务,日子久了,也会认为—公司都是‘我’在经营,员工都是‘我’在照顾,这个公司机关就是他心目中的承天寺。出家人也一样,每个人有自己的道场,如果每天在道场中做执事,做工作,也有可能会认为某些事都是‘我’做的;多少人是因为‘我’才学佛的,这也就是他心目中的承天寺。

狂心不歇。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又一直这样认为,就是老和尚所说的—有的人狂妄愚痴病发作,发作个不停,以为承天寺都是他建的,众生都是他度的。

动中用功(动中考)。‘工作太忙,没时间念佛!’‘你不会在动中用功吗?’有的弟子会向老和尚反应说‘工作太忙了,都没有时间好好念佛’,老和尚就反问说:‘你不会在动中用功吗?’譬如在切菜的时候,切一刀念一句阿弥陀佛,搬砖头的时候,搬一块念一句阿弥陀佛,走路走一步念一声阿弥陀佛,和人家说话,一停下来就马上念佛,每一个工作都心平气和地去做,在生活中练习,每一个动作都念佛,这就是动中的用功。

忙里磨刀(忙中考)。工程忙乱中,偏偏教你去磨剃刀!有一天,在建筑工程正忙,工程车怪手、建筑工人都来准备做工的时候,老和尚知道我的恩师又开始要工作、处理问题了,他故意把恩师叫去说:‘你现在去磨剃头刀,把剃头刀磨好’,当时恩师感觉很为难—工作正多,正要忙,工人都在等,才要叫她去磨剃头刀!但是师命难违,只好赶快去磨,磨好了赶紧回去向老和尚报告,老和尚却一点儿都不在乎有多少工程车在那里等,若无其事,很悠闲地,又说要检查她的磨刀石,我的恩师就快送磨刀石去给老和尚检查。老和尚一看就说:‘这磨刀石只有磨在中间这一段,两头都没有磨,可见是心不平静,用力不均,是急躁匆忙中磨的。’,然后又叫我的恩师回去,重新再磨!我的恩师虽然知道这是老和尚的慈悲教导,可是工作很多,实在有压力,就赶紧回去重新磨,这次就把磨刀石的两头补磨一下,让它平一些,然后又送回去给老和尚检查,老和尚一看就说:‘这就是要做给人家看,磨给别人检查的,才补磨两头,根本没有真正用心、平等地去磨!’,我的恩师听了,就跪下来向老和尚忏悔,求老和尚慈悲指导—磨刀应该要怎么磨?

跪下来,求师指导:磨刀应该怎么磨?老和尚就说:‘两手拿刀,心中念佛,安定平静,由磨刀石的头直到尾,平均用力,磨一下念一句阿弥陀佛,不管事情有多少,有多忙,心都要不动乱,每一刀都不能差错,勿急躁也别赶速度,因为修行是为了自己修,是藉境来炼心,藉著建筑工程来磨炼自己的心,并不是为了要做建筑工程,更不是要做给人家看,或是让人检查用的。

老和尚的磨刀石。老和尚就拿出他自己的磨刀石,我的恩师一看,真是心服口服,老和尚的磨刀石是那么平,平得发亮,那就是内心真实用功的过程。

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工作即炼此心。老和尚故意在很忙、而且境界动乱、令人很心急的时候,训练弟子要把心安定下来,去磨刀。实在讲,这世间的事物都是幻化的,工程不论多么庞大,寺庙建得多大,有一天也都会化为尘埃的,只有内心的一念清净、安定,是成佛的正因,这才是我们要用功的地方,工作只是我们用功炼心的题目而已。

痛中考:那蜈蚣呢?被你一扔,不知有恙否?有一天,我的恩师和大众去出坡,到野外做工作,她把斗笠放在地上,有一只蜈蚣竟然爬到斗笠里面藏匿起来,当时我的恩师还不知道—要戴斗笠之前必须要敲敲打打再戴,她一戴上就被蜈蚣咬了一下,不但又红又痛,而且整个头都肿起来!但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执事工作,虽然伤口很痛,也得忍耐去做,后来痛到站不稳,就去向老和尚报告。老和尚完全没有问她到底伤口如何,是不是要紧,只有问—‘那蜈蚣呢?’我的恩师回答说:‘当时被咬到,一痛,还没看清楚就把斗笠丢了!’老和尚说:‘那蜈蚣被你一扔,不知道有没有摔伤啊?’

照顾‘起心动念’胜过关怀身体。有的人可能会感觉很奇怪—为什么老和尚对弟子受伤这么没有关怀心呢?实在讲,老和尚对真正要修行的弟子,是照顾弟子的起心动念,和法身慧命,胜过照顾身体。

是‘心念’在决定‘身体’。因为我们在六道轮回中,一定是随时都有身体的,只是每一生换的身体不一样而已,有时候是用‘人’的身体。有时候换成‘动物’的身体,变成猪啊,牛啊,甚至变成饿鬼的身体。身体是一定会存在,会有的,只是好坏大小不一样罢了!决定我们要有那一种身体,主要是由我们的心念决定。临终一念生气,就会换到地狱痛苦的身体,一念念佛,也可以换来佛的金色身。

痛苦时,也要保持,发慈悲心—当下,走出‘我执’,得解脱。我们平常只会照顾身体,执著身体,反而不知道该照顾我们的起心动念!老和尚很慈悲,提醒弟子—即使是被蜈蚣咬到,忽然间很痛苦的时候,也要保持慈悲的心,照顾蜈蚣,不是照顾自己、怜惜自己。当我们能够发出对众生慈悲的心,当下一念就不会感觉自己有痛苦,就等于由我们的‘身见’执著中走出来,得到自在解脱。而且,如果一生中都发射这种佛菩萨慈悲的心念电波,必定投影出佛菩萨的相,换得佛菩萨之身。

一枝草的考题:贪恋一枝草,就要再来轮回。有一天,我的恩师跟随老和尚到后山经行,忽然间看到一些很美的花草,恩师就说:‘等一下!我去拿剪刀把花剪下来插水瓶供佛’。老和尚就说:‘这些花草长在这儿,本来就是供养十方佛,那有需要“你”去剪来插水瓶才叫做“你”在供佛!要知道,在娑婆世界,只要贪恋一枝草,就要再来轮回!’

对一一境,发广大心,供十方佛。老和尚对世间的一枝草,一朵花,都是发广大的供养心,供养十方佛。在老和尚的眼中,每一枝草都是佛的提醒,提醒他放下内心的贪嗔痴,不要再来轮回。

‘会用功’,与‘不会用功’。一枝草,会用的人,用来提醒念佛往生西方,不会用的人,就用来贪爱,争取去轮回。对老和尚来说,每一个境界都是使他觉醒的。所以说,会用功的人,好坏的境界都可以生智慧,不会用功的人,处处都会生起贪嗔痴。

水蜜桃的测验:感恩猴施主。老和尚在山洞修行打坐八年中间,时常都有猴子会送水果去供养他,猴子的手一次只能拿一颗水果,如果送十颗水果,就表示猴子很辛苦,来来回回走了十趟,所以老和尚一直对猴子很有感恩的心。

水蜜桃,谁吃才‘不可惜’?有一天,有人送很大的水蜜桃去供养老和尚,老和尚看了就说要送给猴子吃。弟子一看,是这么大的水蜜桃,竟然要送给猴子吃,就问老和尚说:‘这,送猴子吃会不会太可惜了?’老和尚就问他说:‘不然给你吃,会不会可惜?’

布施—舍不得?样样可惜?(检讨自己平等慈悲心)。是啊!‘给猴子吃是不是太可惜’,这一句话一说出来就表示,我们的心对众生并没有平等慈悲。好的东西自己用都不会觉得可惜,如果要送给别人,或是送给小动物就觉得很可惜,一块很好的饼干送给蚂蚁吃,也觉得很可惜,舍不得。事实上,我们是不是比一只猴子更虔诚呢?猴子当时供养老和尚的虔诚,我们未必跟得上它!尤其反省自己起心动念时常是自私、为自己,舍不得布施,不肯舍己为人,这真是值得惭愧,不值得供养啊!

游戏人间出考题:人山人海,为何而来?当老和尚在世的时候,承天寺可以说经常人山人海,很多人都去拜访老和尚。到底来的人是为什么而来呢?有一天老和尚就笑著对弟子说:‘人这么多,我们设法让一些人回去。’弟子就说:‘人既然来了,要怎么叫人回去呢?’老和尚笑著说:‘我有办法’。到底是什么办法呢?

鼎鼎大名老和尚,该长怎样,才能如您的意?我们知道老和尚年纪老了,没有牙齿,是装著假牙。当访客很多的时候,他就故意坐得弯腰驼背,头歪歪的,又把假牙弄出去,流著口水,好像在打瞌睡。大家看到这种情形,都觉得很奇怪,很怀疑—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广钦老和尚吗?怎么会这样呢?看老和尚其貌不扬,也不像一位高僧,大家看了都很失望,没兴趣,都回去了!

不是来求佛法的,(迷于事相,看外表的)果然都回去了!老和尚看这么多人走了,就在那儿笑,说:‘这些都是来看外表,迷于事相的,也不是真要来求佛法的,果然都回去了。’我们一般人是—有人来就摆出一副庄严的形象,让人家参观,很怕人家不生恭敬心,批评我们不庄严。但是老和尚真是无我相、无人相。你看他其貌不扬,对他没兴趣,他也不要紧,他很自在,根本不需要人家恭敬他,所以他游戏人间,用各种办法来考验—到底你是来看外表的呢?还是要来求佛法的呢?

请别误会。请注意,我们说这考古题,目的是要检讨自己参访的动机、态度。知道处处是考题。并不是劝大家学老和尚故意弯腰驼背、流口水。更不是说外表不整的,就是功夫高深,请大家别误会。

西方钱,要会赚。没脱俗,才感觉别人在刺激(嫌骂)我;心在道,就觉得别人在教导我。

有人去向老和尚告状,哭著说,某某人说话都刺激他。老和尚听了就教训他说:‘俗气,没脱俗—俗人才会感觉是别人在刺激我。如果是修行人,心放在修道,目标就是要修正自己的心念行为。人家如果说我们不好,就是在帮助我们改进修行,就是送西方钱来给我们赚。结果,人家送西方钱给你赚,你不会赚,还坐在那儿哭,哭说别人给你刺激。’

一无可取—‘憨慢’又‘厚性地’(台语)(笨、又脾气大)。为争一口气,宁坚持缺点十年二十年,还是老脾气有的人,别人如果劝他要怎么样,他就会赶紧反驳说:‘你自己还不是如何如何!你自己做不好还说我!’他为了要赢一口气,宁可坚持自己的缺点,结果十年、二十年过去,还是那样的脾气。这种人是不怕自己不往生,不怕自己没有进步,只怕别人不知道他脾气大、反应快,只怕别人不知道他‘我执’很重,随时都要赶紧表现一下。老和尚形容这叫做‘憨慢,又厚性地’(台语)—能力差又脾气大。(贪、嗔、痴、慢具足)本来我们对某一件事,做得比较不好,能力差、笨一点,是不太要紧的,但是如果脾气又大,不堪劝导就发脾气,这样‘憨慢,又厚性地’—能力差脾气又大,就没有什么优点可取的了。

到底修行是为谁修?(别人不好,我就有借口,也不必改好吗?)别人帮助我们修行改进,没有生感恩的心,反而生气想要反咬人。意思是—别人如果做不好,你就有理由也可以不必改好,到底你修行是为了他修,还是为你自己修呢?别人如果没有修行,你就有理由跟著不修行,有人很有修持,你为什么不效法他修持呢?阿弥陀佛那么有修持,你不去跟著佛学习,修正自己,只会拿著「别人不够好’,来做自己不肯修正的借口,这有什么用呢?

师父教你,倒穿鞋子,你怎么办?实力的考试。老和尚曾经考过很多弟子这个题目,他老人家并不是事先宣布这是考试,考问答题,然后等你思索答案。他是非常严厉,甚至有点威力强迫似地命令弟子,倒穿鞋子!以这种境界来考验,你会怎么办,这才是实力的考试。

何谓倒穿鞋子?所谓‘倒穿鞋子’并不单指倒穿鞋一件事,而是代表一切颠倒行不通之事,代表不如理,不如法之事。也许他是教你做一件不该做的事;也许是你要去做一件该做的事,他却不许你如法去做,这就如倒穿了鞋子(把鞋前后倒穿)。

以逆境考戒、定、慧。现在如果考笔试,问我们,什么是佛法‘三学’,大家可能都会写上‘戒、定、慧’然后沾沾自喜:考这题,我会!事实上,如果用一个境界来考验我们—遇逆境,是否持戒?是否有定?是否有慧?可能我们就会考不及格,甚至考零分。未发芽,不能求根、茎......花果。恩师也常考我们这一题—考古类似题,她不会事先宣布这是考试,而且考完之后,如果我们自己不去虚心求请教导,去了解自己成绩如何,是否有错,她也不会再三主动来向你宣布成绩,指出错处,教令改正。为什么呢?弟子既无心要了解自己的过错以便改正,那么可以说是尚未发心要学佛,修行(修改错误心、行)等于是还不想上学。(准备逃学浪荡,流浪生死!)弟子既不想学,不想修正,师父如果去教他,再三指正他,他必然会觉得师父处处在找他麻烦,嫌骂他,甚至大生反感,觉得师父很没修养,都在造口业。这样的弟子去教他,反而会使他更堕落。这样的弟子,就是根机不成熟,根机不成熟是无法强教的。只好默默耐心等待,因为连芽都还没发的,求其根,茎,叶,果都太早了。这样的弟子,也许要千生万劫之后才会发心想学,师父也只好先去西方等候时机了。

话说回来,师父教你倒穿鞋子,你怎么办?

(一)有一种混沌的弟子。老和尚说:‘有一种混沌的弟子,师父教他倒穿鞋,他就真的倒穿,也不管倒穿,能不能“行得通”。’老和尚摇头感叹!

何以混沌?

(1)依人不依法,不知是考试这类‘果真倒穿鞋’的弟子,也有不同的心态—有人是认为:反正是师父教的嘛,有错师父要负因果,我照做就是了!他不了解学佛当‘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师父若真教错,师父当然有不良因果,但是,自己会选择去随顺错误,就是没有智慧,这选择是自心去选的。选择的因果,是要自己负责的。而且,他不了解,这不是教导,这是考试—考你怎么办,考戒、定、慧的实践。因为都不了解,浑然不觉不知,所以老和尚说,这是混沌(糊涂)的弟子。种如此糊涂之‘因’,打算得什么‘果’呢?用如此糊涂之心,不会投错胎吗?

(2)不学也不问(跌痛了怪师父)。另外,还有人同样是照做‘倒穿鞋’但他是另一种心态—他是‘乖乖牌’想法—乖乖照做,他以为师父若错,他跟著师父错,叫做‘依教奉行’,叫做‘尊重孝顺’。他不知道连儒家孔子尚且责问弟子—‘陷父母于不义,孝乎?’何况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讲求智慧,而非盲从。他不了解自己是盲从迷信,还以为自己很乖,会得孝顺奖和老实奖。他也不明白这是考试,所以就交上一张‘呆呆盲从’的考卷。有交卷就算了,他根本‘不求’明白道理,虽然完全不懂,也不知该谦卑求教。(即不学,也不问),不知佛法从恭敬中求,他会勉强倒穿鞋子去走路,走得很辛苦,如果走不动、行不通、跌倒跌痛了,那时不知会不会怪师父教错?唉,可怜,不知自己学错,竟拿‘是非考题’中‘非’的题目,去努力实行。师长本是以故意叫弟子闯红灯,来考弟子是不是老实遵守交通规则,弟子却傻傻去闯红灯,还以为自己老实听话!因为有此重重的不解、迷糊,所以老和尚说这叫混沌弟子。当倒穿鞋,跌痛的时候,要怪师父教错是很容易的,而很少弟子会反省自己的学习态度—其实是自己完全没有求法想学的心,也没有虚心谦敬求教的态度,总是自以为是,自以为会了,总是在护著「自我’的面子,轻法慢教,让师长完全没有教导的下手处。

一个人不肯承认自己有过失,有可以改进的余地,就等于认为自己圆满成佛了,这种憍慢心是很严重的,真如老和尚所言,狂憨神抬,抬不退了!

佛法从恭敬中求—‘恭敬’、‘求’本身即是佛法。印光大师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大家对这句话很熟,但很少人真的体会‘恭敬’和‘求’法的意思,‘恭’是‘共心’,和佛共一心—体会佛教导的真义。‘求’就是降伏‘我慢’(自我憍傲、怠慢之障碍)开发出佛性美德,也是主动发心、低头、谦卑请教,不是高高在上,等佛来拜托你学。其实佛已经苦口婆心拜托我们觉悟,拜托很久了,佛总是慈悲拜托我们学佛—不要用迷妄心,但是我们高高在上,降伏不了自己的憍慢、愚痴,不肯低头求之于觉性,所以无法相应。

佛是开悟证果的人,他很慈悲,又很自在的,实在完全不须要我们去恭敬他,即使我们全然不恭敬,甚或侮辱他,对他也毫无影响,但是对我们本身有极大的影响。所谓佛法从恭敬中求,并不是佛架子很大,要人家低头、磕头,才肯给一些佛法。恭敬也不是单指对佛像,经本的恭敬,是指对一切众生,真理、事、物的恭敬;在面对种种境界人事时,能深体佛心,和佛共一心—共一觉悟,慈悲的菩提心,而且能和佛共一柔软谦卑的心,如佛往昔舍身求法的敬心谦卑,自能在‘事’中,求得其‘理’。心存恭敬。即使于日常待人处世之琐事中,也能悟得佛法。否则历‘事’千万,仍不能于中悟得佛法之‘理’。生生世世仍是迷惑之人。

有人以为恭敬中求,是一种方法,是间接的手段以之求得佛法,殊不知‘恭敬中求’的本身,就是最‘直接’降伏我执烦恼的妙法,本身即是高深之佛法,并不是透过‘恭敬求’,另外去获得什么佛法。因为障碍我们成佛的,根本不是别人、别事,而是自己内心的妄想、执著,这点佛在初成道时,已经揭露,而‘执著’中最根本的,就是我执—自我种种见解,思想上的迷惑,由自我的执著,产生自我保护、自私的贪、嗔、痴、慢、疑。所谓恭敬中求,就是直接走出这些执著。

凡是不能恭敬,不能谦卑求的,必然还有骄慢、自大、自我保护等我执的乌云障住,这些乌云不是障他人,是障自己的佛光开显。

印祖说的几分恭敬得几分利益,这并不是说,透过恭敬去求,很久以后才得利益,而是—能恭敬即是能当下舍‘我执’之乌云,必然同时透出佛光。能将十分的傲慢、我执乌云都舍掉,自然当下透出十分佛光,这是自性本有的佛光,不是向外去求。所谓恭敬中求,当然是先求之于自心那份能降伏我慢、愚痴的能力。能求自己发出这份心力,才有恭敬和求法的表现,所谓‘诚于中,形于外。’菩萨戒,教我们,对不懂的佛法,要正观,正向,承认自己盲无慧目,以正确态度,仰信如来,恭敬求法,学习。不精进习学,也是违反戒律精神的。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念佛好像很容易,但如果缺乏‘恭敬中求’这份心力,可能所发射的心念电波,会有很大偏差,不能进入佛频道。就如射箭不难于发射,难于中靶,只要操弓持箭略有偏差,差之毫厘,就失之千里。

入佛门,未曾恭敬求法—冤枉耗一生。像这考古题所说,师父教倒穿鞋子时,明明自己不懂道理却强不知以为知,自以为是,就倒穿,乱行一遭,完全不知该谦恭求教其中的理法,这何尝有‘恭敬法?’何尝有一分‘求’法心,如果连一分‘恭敬求’的心都不曾有,当然是连一分利益也难得的,如果在佛门中耗了一生,不曾以一分恭敬求法,不曾得一分利益,这不是很冤枉吗?无怪乎,老和尚用‘混沌’二字来形容。末学自己检讨起来,实在有太多‘混沌’,虚耗了太多混沌的光阴,而且一直不知不觉自己的混沌,但愿以此考古题,唤起自己觉性,不要生生世世泡在混沌中—背觉合尘。

有一种‘更加混沌’的弟子...另外还有一类弟子,老和尚形容是‘更加混沌’的。就是,当师父出这样考题的时候,他也不知道是考试,于是就很自以为是地,认为师父实在太无理,程度又太差!或许他外表不敢表示什么,但他心想:‘哼!这种师父,连鞋子不能倒穿都不知道,竟然还教我要倒穿鞋,做什么师父嘛,简直比我还差,这种师父不要也罢,本人这种高材生,才不屑听你的呢,我从小自己就会穿鞋,穿得比你好,不要你教!’这样的弟子,不但不知这是考试,而且,总是不打自招地表现出自己一向的憍慢之心,总是交出一张‘本人一向善于轻慢,不知谦恭,不但刚强难化,难调难伏,也不知自己外表无违,好像很有礼貌,骨子里是又傲又怠慢’。这样的答卷,在选佛场上,准备得几分呢?这样的答卷,戒、定、慧,各得几分呢?准备往主‘懈慢国’?无量寿经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是‘先意承问’。待人处世都是先谦卑低头,承事请问,然而我们口念弥陀,心行却大反其道—脖子是钢筑水泥,何尝效法佛‘先意承问’?有时,师父先低头请问弟子,弟子还爱答不答,甚至还东张西望,爱理不理呢!这种答卷,在选佛场上又准备得几分呢?这种修‘因’和成佛的‘果’,根本对不上,这种憍慢的存心、因地,即使很努力念佛,修各种福,充其量,也只能到阿修罗国作国王或公主吧,或者往生‘懈慢国’吧!(经上曾示,很多本想往生西方者,都生到懈慢国,不能到西方,如是因,如是果啊!)要往生西方清净佛国,必须要因果相符啊。

何必考这种‘颠倒穿鞋’的题目呢?有人听到这里,实在很疑惑—乖乖依教奉行,倒穿鞋也不行;怪师父错教,我行我素,也(说是憍慢)不行,那该怎么办呢?有人或者很埋怨—都怪师父太无聊,正法不教,却教人倒穿鞋!何以考这种颠倒穿鞋的题目?

(1)训练无量觉

(2)训练以觉性面对逆境,活用戒、定、慧我们要了解,世间境界那有一切顺心如意,顺理无违的呢?我们一生一定会遇到很多无理之事,和不如意之境,也会遇到很多邪知邪见的‘恶知识’,老和尚出这种考题,目的就是要教我们—这种时候该怎么办;目的就是要训练我们用清楚明白的觉性去面对、如法处理,训练戒、定、慧实地起用,把绊脚石也作垫脚石,处处觉悟,用佛性的光明,才是阿弥陀佛‘无量觉’、‘无量光’之义。否则口念阿弥陀—无量光,而遇境总是无量‘暗’(暗昧不觉)这种念佛根本不相应,也就是口念心不念。

(3)教示念佛与‘无量光’觉性相应。往生论上教我们—‘随顺名义,称如来名。’称念佛名,应该随顺名号中无量光明,无量觉悟智慧......种棱含义,真实修行。这本是老和尚用反面考验指引我们反省的深刻美意,慈悲。然而,很多弟子是不曾了解师父慈悲的,而且也‘不愿’去了解,师父考试与教学的旨意,更没有想学‘佛之知见’的动机,只是一味照自己老观念,老思想,一天过一天。十年前考这题,不会,十年后考相似题照样不会,可能还是错在同一个地方,这样下去,百年、千年还是不会!生生世世,‘临终大考’都是同样用‘无量暗’的心去应考投胎,必然会照路去轮回,不可能突破!老和尚慈悲在日常生活大小事中锻炼我们用‘无量光’的觉性,帮助我们突破老旧迷暗思想,和念佛真心相应。说实在,境界本身没有好坏。考题本身也没有好坏,但是应考的各人用心不同,植‘因’不同,‘果’就会大异其趣。结果总是—觉者走明路,迷者走暗路。

(4)教示能‘觉知’颠倒,才能‘消除’(知迷,才能悟)(不‘觉’颠倒,如何‘销’我亿劫颠倒想?)佛在楞严经说,如来是‘正遍知’,众生是‘性颠倒’,不但一重又一重颠倒,而且从不觉,不承认自己颠倒,而且总是大海水弃之不要,只认一个小水泡自以为就是全部海潮(喻:‘广大佛性无量光明’弃之不要,只认这肉体迷妄身心,以为是‘我’,迷执不舍)生生世世,未曾发现自己严重颠倒—只迷于我执、法执,不要真性,而且连发现都还没发现,又何以‘销我亿劫颠倒想’?老和尚在启发(指示)我们回头来检讨觉察自己的‘颠倒’,否则,连有贼都不知道,不用说捉贼了!连有错都不知,如何修正?连有迷都不知,如何能悟?平时常常‘颠倒’,临终如何‘心不颠倒’?宁在无量暗中,自鸣得意?不向‘无量光’低头学习?我们无始劫以来,就是用‘不觉’去投胎才轮回的。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十劫中佛一直要接我们,而我们总是一直执著在自己迷妄的知见中,困在自己的习气中,宁可在‘无量暗’中,趾高气扬自鸣得意,不肯向‘无量光’去低头学习。

临床考验中的戒、定、慧—恭敬求法。恩师开示我们,当老和尚出其不意,突击考,要她倒穿鞋或颠倒行事时,她怎么办—她合掌虔诚跪下顶礼,虚心向老和尚请教其旨,说:‘鞋子倒穿,该怎么穿,怎么行,弟子不会,求师父慈悲教导—鞋子倒穿该怎么穿?求师父开示为什么要倒穿?’老和尚点头了。聆听恩师这段开示,细细体会其中的意味,不由得深深敬礼这份恭敬求法学佛的心,这不是笔试答卷写的—‘戒定慧是佛法三学’,而是临床考验中的戒、定、慧三学:

一、师长颠倒说法、甚至(威吓)反教不如法事,弟子仍然遵佛教戒、保持敬师、敬法之心念、态度,不生丝毫轻师慢教之心,这就是‘戒’。

二、当其时,没有因为考题怪异离奇,境界违逆而心乱,以致于迷失掉自己学佛之本意与初发心,这就是‘定’。

三、遇境,能判断邪正,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又能当下以清楚明白的心,恭敬的态度,求明其理,这就是‘慧’。如此,遇境考验,第一念,第一句话,第一个动作,就流露出戒定慧的学习和平时的用心。

同一师长,同一考题,答案何其不同!

佛学和学佛(纸上谈兵,和上战场)。佛学和学佛不一样:考‘佛学’问答,问三学是什么,就写上‘戒、定、慧’这并不难。但用境界考‘学佛’,可能就‘三学总休’甚至‘总丢’。在顺逆境界,真用上戒定慧三学,才是学佛,否则,都是纸上谈兵,不堪上战场。有人抱怨,当他再三犯错时,师长指正他的口气不礼貌,不委婉,大言不惭地说:‘就算我常做错,错都错了!师父也要很和气好礼来教我怎么补救!’这令末学十分惊讶:闯红灯撞死人,竟然还要骂交通警察对他不够礼貌委婉,不知自己乱闯乱撞之心,多么不礼貌,不委婉。这样的‘勇士’,犯过堕地狱,也会怪阎罗王和牛头马面对他不够礼貌委婉吧!这样的心态,做人都有问题,欠缺了一份惭愧心,学佛如何得利益?

检讨上道场(上学、学佛)的态度。如果一个孩子去上学,都只是带便当水果去给老师吃,然而却不肯好好‘求学’,老师讲课也不谛听,东张西望,甚至只顾和同学聊天,老师考试也不好好作答交卷,老师交代功课也不作,既不管自己哪里不会,也不肯虚心请教,甚至不学又妄自批评老师,只爱管同学家闲事,爱和同学到校园玩玩一起吃便当,讨论饭菜寻开心,荒废光阴,这样的孩子,不但包管会受大人的责备,还可能会被退学!然而当今很多大人上道场目的也只是想带些食品、水果去供佛僧(带便当给老师吃)并和道友闲话家常,根本就没想学佛,没想修改自己,和上述的孩子上学状况差不多,而奇怪的是,大人们如果看到自己的孩子上学是如此,必定知道孩子错了,可能会痛加责罚也不一定,但大人自己以此种态度上道场(上学),却很难发现自己有问题,很难回头修正;平时责骂孩子成绩不好时,也很少回头检查自己各科成绩单,这是很可惜的,若把百千万劫难遭遇的佛法,这样错过了,到底是谁能承担这份过失呢?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佛法没有末法,是‘人’末法。老和尚说:佛法没有末法,是‘人’末法—是人不懂敬佛、重视法,老是把佛法摆在生活之最末—摆在财、色、名、食、睡之后,更摆在‘茶余饭后’之后,‘人情应酬’之末。把学佛重要性摆在最末后的人,就是末法时代的人。如果是敬佛重法的人,永远是在正法时代的!而从不在乎佛法,甚至和佛唱反调的,就是灭法时代的人了!

谨以弘一大师传中一语供养大家互勉:人身难得,是万古一瞬的因缘;佛法难闻,是历劫不遇的际会。错过了,没有人能承担这份过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