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台智者大师——释迦化身

(2009-01-04 11:05:38)
标签:

六即佛

杂谈

 天台智者大师——释迦化身天台智者大师(538—597),名智顗(yǐ),世称智者大师,是中国天台宗的祖师,实是释迦化身。俗姓陈,家居荆州华容(今湖南华容县),父亲是梁朝的官吏。十七岁时,值梁末兵乱,家庭分散,流离颠沛,遂在荆州长沙寺佛像前发愿为僧。次年,依湘州(今湖南长沙市)果愿寺法绪出家,授以十戒;叫他去慧旷律师处学律,二十岁受具足戒。这时他已精研律学,深好禅观。陈文帝天嘉元年(560)听说慧思禅师从北方南下,居于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大苏山,他就前往请益。慧思为他演说四安乐行,他日夜勤习,造诣甚深。
    陈光大元年(567)慧思临去南岳时,嘱他往金陵(今南京)传弘禅法,他就和法喜等二十七人一同东下,到达陈都讲禅。过了两年(569),受请主瓦官寺开讲《法华经》题,树立新的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一宗教观的基础。
    智者大师住瓦官寺前后八年,除讲上述《经》题而外,还讲《大智度论》和《次第禅门》(即《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写出《六妙法门》等。陈太建七年(575)离开金陵,初入天台山,于北面山峰,创立伽蓝,栽植松栗,引入流泉。又往寺北的华顶峰,行头陀行,昼夜禅观。天台智者大师——释迦化身
    陈至德三年(585)三月,智顗再到金陵,住灵曜寺。陈少主请于太极殿讲《大智度论》题,又讲《仁王般若经》题,慧暅、慧旷、慧辩等名僧都奉命参加讨论。后移居光宅寺,讲《法华经》。弟子灌顶随听随记,录成《法华文句》。此后智者大师所讲经义,多由灌顶笔录成书。陈亡,智者大师上庐山留居。
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为扬州总管,遣使到庐山坚请智顗往扬州传戒,他即前去为杨广授菩萨戒,受到“智者”的称号。次年(592)他回到故乡荆州,于当阳县玉泉山创立玉泉寺。此后两年(593—594)在寺讲《法华经玄义》和《摩诃止观》。
    开皇十五年(595)春,智顗又从杨广之请,再到扬州,撰《净名经疏》,九月,辞归天台,重整山寺,习静林泉,这时他已五十八岁了。以后两年(597),会稽嘉祥寺沙门吉藏,曾奉书天台邀请他到嘉祥寺讲《法华经》,他因病未允前往。过了些时,他在病中对弟子们口授《观心论》。十月,杨广遣使入山迎请,他仍勉强出山,走到石城,疾亟不能前进,不久入寂,世寿六十岁,僧腊四十。
智者大师生平造寺三十六所,入灭后,晋王依照他的遗愿在天台山另行创建佛刹,后于大业元年(605)题名为国清寺。
    智者大师弘法三十余年,其著作小部分是亲自撰写的,大部分由弟子灌顶随听随录整理成书。现存有《法华经玄义》二十卷、《法华经文句》二十卷、《观音玄义》二卷、《观音义疏》二卷、《金光明经玄义》二卷、《金光明经文句》六卷、《维摩经玄疏》六卷、《维摩经疏》(前二十五卷亲撰,后三卷灌顶续补)二十八卷、《维摩经略疏》(唐湛然略)十卷、《四教义》十二卷、《三观义》(由《净名玄义》分出)二卷、智顗前出《净名玄义》十卷;后为晋王杨广著疏,并别制《玄疏》。因将前出《玄义》分为三部,即《四教义》六卷、《四悉檀义》二卷、《三观义》二卷)、《请观音经疏》一卷、《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阿弥陀经义记》一卷、《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金刚般若经疏》一卷、《菩萨戒义疏》二卷、《摩诃止观》(初名《圆顿止观》)二十卷、《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十卷、《六妙法门》(一名《不定止观》)一卷、《小止观》(一名《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卷、《四念处》四卷、《五方便念佛门》一卷、《禅门口诀》一卷、《禅门章》一卷、《禅门要略》一卷、《观心论》一卷、《观心诵经法》一卷、《观心食法》一卷、《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一卷、《方等三昧行法》一卷、《法华三昧忏仪》一卷、《请观音忏法》(载《国清百录》卷一)一卷、《金光明忏法》(载《国清百录》卷一)一卷、《天台智者大师发愿文》一卷、《普贤菩萨发愿文》一卷。此外,他的著述还有《大智度论疏》二十卷、《弥勒成佛经疏》五卷等,现已散佚。又《净土十疑论》一卷。
    智者大师的著述,建立了天台一宗的解行规范,其中主要的是《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世称为天台三大部;又《观音玄义》、《观者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称为天台五小部。他的特点在于教观双运,解行并重。在发挥《法华经》的要旨方面,他以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判释释迦一代时教,用五重玄义解释经题,述为《法华玄义》;以四释(一,因缘释;二,约教释;三,本迹释;四,观心释)诠经的文句,述为《法华文句》;以一心三观十乘观法开显圆顿止观法门,述为《摩诃止观》。他的学说,在中国佛教史上发生的影响很大。
    自古高僧,或古佛再来,或菩萨示现。然皆常以凡夫自居。断无说我是佛,是菩萨者。故楞严经云,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而智者大师,实是释迦化身。至临终时,有问所证位次者。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人,但登五品。是仍以凡夫自居也。五品者,即圆教观行位。所悟与佛同俦,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智者临终,尚不显本。意欲后学励志精修,不致得少为足,及以凡滥圣耳。……”——印光大师文钞《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二》

关于智者名号由来,《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有所记载:“以今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总管金城殿设千僧会,敬屈授菩萨戒。戒名为孝,亦名制止,方便智度,归宗奉极。以此胜福,奉资至尊、皇后,作大庄严。同如来慈,普诸佛爱,等视四生,犹如一子。”师云:“大王纡遵圣禁,名日‘总持’。”王日:“大师传佛法灯,称为‘智者’。”晋王、扬州总管杨广请智颇为菩萨戒师,智顗赐名“总持”,杨广上尊号“智者”。世称『智者大师』。生前度僧四千余人,传业弟子三十二,以灌顶、智越等最著名。

                           六即佛

    天台智者大师,妙悟法华,一家教观,万代宗祖。而生即面西,辩十种疑,疏十六观,极谈净土。

   【六即】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

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或从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点头会意,豁尔有悟,故名名字即佛。

三、观行即佛,这是圆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进一步依教修观,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

    印光大师文钞 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二选摘:而智者大师.实是释迦化身。至临终时.有问所证位次者。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已利人.但登五品。是仍以凡夫自居也。五品者.即圆教观行位。所悟与佛同俦.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智者临终.尚不显本。意欲后学励志精修.不致得少为足.及以凡滥圣耳。

四、相似即佛,这是圆教十信内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悟实证,而于理仿佛,有如真证,故名相似即佛。

五、分证即佛,这是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证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证即佛。

六、究竟即佛,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惑尽真纯,彻证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请参见附表说明十种位阶,及六种即佛。


     (十种位阶)         (六种即佛)   
   1 凡夫位(对于佛法,闻信全无)────理 即
   2 凡夫位(对于佛法,有闻有信)────名字即
   3 五品弟子位───(外凡位)─────观行即【智者大师自称居此位】
   4 十信位─────(内凡位)─────相似即
   5 十住位────┐
   6 十行位    
   7 十回向位   (菩萨位)─────分证即
   8 十地位    
   9 等觉位────┘
  10 妙觉位─────(佛 位)─────究竟即

 

【三阿僧祇劫】(术语)菩萨成佛之年时也。阿僧祇劫者,译言无数长时,菩萨之阶位有五十位。以之区别为三期之无数长时。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四十位,为第一阿僧祇劫,十地之中,自初地至第七地,为第二阿僧祇劫,自八地至十地为第三阿僧祇劫。第十地卒。即佛果也。起信论曰: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此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劫有大中小三者,此劫为大劫,故曰三大阿僧祇劫。此三大劫中释迦佛值遇于数万之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