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凉大师——华严四祖 七帝之师

(2008-12-26 20:38:26)
标签:

华严宗简介

杂谈

清凉大师——华严四祖 <wbr>七帝之师清凉大师,讳澄观,字大休,(738—839)唐朝人,华严宗四祖;世称清凉国师、华严疏主。

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十一岁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一生广泛参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等各宗教义; 20岁遍访名山,曾依醴律师、昙一律师学相部、南山律,依玄璧、慧量法师学“三论”,从湛然大师习天台宗义,从慧忠、道钦禅师学牛头禅,从慧云禅师学北宗禅。

大历十一年(777)朝五台、峨眉,后返居五台山大华严寺,讲《华严经》,修大乘忏法。

贞元十一年(795),唐德宗诏入内殿讲经,赐名清凉法师,礼为教授和尚。协助罽宾般若法师翻译乌荼国王贡献之《华严经》后分梵本,共四十卷,世称《四十华严》;又奉诏于终南山草堂寺撰成《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十卷。

元和五年(810)加号“僧统清凉国师”,赐金印。著有《华严经疏》60卷、《华严法界玄镜》、《华严经略策》、《三圣圆融观门》等,凡300余卷。

开成四年三月圆寂。
  世寿达一世纪余的清凉澄观大师,身历九朝,先后为七帝讲经,当时地位颇受尊崇,可谓历史上绝无仅有。

其弟子宗密、僧叡、法印、寂光称为门下四哲,继承法统者为宗密。师对华严的主要贡献是记述华严诸师之言说,光大华严宗。

讲说《华严经》达五十遍,著作有《华严经疏》等书四百余卷,俨然为中国佛学宝藏中重要的一环。

大师所著《华严经疏》卷56中,释《入法界品》时,归纳念佛不出缘境念佛,摄境唯心念佛,心境俱泯,心境无碍,重重无尽等五门:

1.缘境念佛门,谓缘客观之境而念佛,若念真身、念应身,若念正报、念依报,但称佛名,皆名缘境念佛;

2.摄境唯心念佛门,摄所观之依正二报,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3.心境俱泯门,能观之心,所观之境,俱泯亡绝,相不可得;

4.心境无碍门,心境融通,无有障碍,即事理双照,存泯无碍;

5.重重无尽门,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即相入,重重无尽。

并说此五门中之第1、2门为“华严五教”中之始教,第3门是顿教,第4门是终教,第5门约华严圆教明其念佛观。

清凉大师释澄观为唐宪宗开示:
   “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从本以来,灵明廓彻,广大虚寂,唯一真境而已!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无有边际而含容万有。昭昭于心目之间,而相不可睹;晃晃于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非彻法之慧目,离念之明智,不能见自心如此之灵通也。故世尊初成正觉,叹曰:奇哉!我今普见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于是称法界性,说《华严经》,全以真空离情,事理融摄,周遍凝结。是之谓法界大旨。”

大师遗嘱:
   “当取信于佛,无取信于人。真界玄微,非言说所能显。要以深心体解,朗然现前。对境无心,逢缘不动,则不辜负我矣!”

大师说人生:
   “一切众生,莫不具有觉性,灵明空寂,与佛无殊。但以无始劫来,未曾了悟,妄执生为我相,故生爱憎等情,生老病死,长劫轮回。然身中觉性,未曾生死。如梦被驱役,身实未动。若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无生,何有依托。然理虽顿悟,事须渐修。勿认妄念为心,临终自不受业系,虽有中阴,天上人间,随意寄托。若泯爱恶,则不受分段之身。倘更灭微细心行,则朗心大觉,随机现化,名之为佛。”

 

 

清凉澄观大师年表
 

◆ 七三八年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一岁

澄观出生于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一户姓夏侯的人家。

◆ 七四六年 天宝五载 九岁

礼本州宝林寺体真禅师为师。

◆ 七四八年 天宝七载 十一岁

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诵读《法华经》。

#此前在首页部分显示#◆ 七五一年 天宝十载 十四岁

奉恩试经得度,领取祠部颁发的度牒。

◆ 七五七年 唐肃宗至德二年 二十岁

从越州妙喜寺常照法师受具足戒。

◆ 七五八年~七六○年 乾元年间 二十一~二十三岁

依润州栖霞寺(今南京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回越州开元寺昙一律师处学习南山律。又往金陵(今江苏南京)玄璧法师处学习「三论」。

◆ 七六一~七六五年 唐肃宗上元二年~唐代宗永泰元年 二十四~二十八岁

往金陵牛头山慧忠禅师问牛头禅法。又往杭州径山见道钦禅师。到洛阳见荷泽门下的无名禅师,谘决南宗禅法。又见北宗慧云禅师,了解北宗玄理。又参见东京大诜法师。

◆ 七六六~七六七年 唐代宗大历一~二年 二十九~三十岁

往金陵瓦棺寺学习《大般涅槃经》和《大乘起信论》。又到淮南(今江苏扬州)法藏法师处学新罗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和《涅槃经宗要》。往钱塘(今浙江杭州)天竺寺跟随法诜法师学习《华严经》。

◆ 七六八~七七一年 大历三~六年 三十一~三十四岁

奉诏到长安大兴善寺参加师子国沙门不空三藏的译经工作,任润文大德。德宗尝请教佛法,澄观回答条然有绪,帝言下豁然有悟,遂事以师礼。

◆ 七七二~七七四年 大历七~九年 三十五~三十七岁

往剡溪(今浙江嵊县),跟随成都慧量法师学习「三论」。

◆ 七七五年 大历十年 三十八岁

到苏州开元寺,跟随天台宗第九祖,荆溪湛然法师学习天台宗教理。

◆ 七七六年 大历十一年 三十九岁

北游五台山,又朝峨眉。

◆ 七七七~七八三年 大历十二年~唐德宗建中四年 四十~四十六岁

在五台山博览群书,又应大华严寺寺主贤林之请,讲演《华严经》多遍。

◆ 七八四~七八七年 唐德宗兴元元年~贞元三年 四十七~五十岁

在五台山大华严寺般若院着《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后来又为弟子僧叡等着《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

◆ 七八八~七九○年 贞元四~六年 五十一~五十三岁

应贤林之请,在五台山大华严寺讲新着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 七九一~七九五年 贞元七~十一年 五十四~五十八岁

应河东节度使李自良的邀请,到太原府崇福寺讲《华严经疏》。

◆ 七九六年 贞元十二年 五十九岁

奉德宗诏令入京师长安,在崇福寺参加由罽宾国沙门般若三藏主持的译场,翻译南印度乌荼国国王所进的《华严》后分梵夹。

◆ 七九八年 贞元十四年 六十一岁

《华严》后分译成,共四十卷,世称《四十华严》。

四月,德宗生日,诏入内殿开示新译《华严》宗旨。德宗大悦,赐紫衲方袍,礼为「教授和尚」。

五月,诏命入终南山草堂寺造《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十卷。又着《普贤行愿品疏》一卷。

◆ 七九九年 贞元十五年 六十二岁

德宗诏授「镇国大师」号,进天下大僧录。

是年德宗生日,从终南山云华寺迎入宫内讲《华严经》,赐澄观「清凉国师」号。

◆ 七九九~八○四年 贞元十五~二十年 六十二~六十七岁

大约在此时,为太子李诵(即后来的唐顺宗)说法,并为他撰了《心要法门》、《了义》。《食肉得罪因缘》。

◆ 八○五年唐顺宗永贞元年 六十八岁

诏澄观驻锡长安大兴善寺,为其造普光殿、华严阁,并塑华藏刹,绘法界会图。

◆ 八一○年 唐宪宗元和五年 七十三岁

诏澄观入宫内谈法,敕令铸造金印,号「僧统清凉国师」,统领天下僧众。

◆ 八一二年 元和七年 七十五岁

宗密到长安云华寺拜见澄观,遂为弟子。

宗密被后人推崇为华严宗第五祖。

◆ 八二一~八二七年 唐穆宗长庆元年~唐敬宗宝历三年 八十四~九十岁

诏封澄观为「大照国师」。

◆ 八三一年 唐文宗大和五年 九十四岁

文宗受心戒于澄观,在澄观大师的开导下,誓不食蛤。

◆ 八三六年 开成元年 九十九岁

文宗加封澄观为「大统国师」。

◆ 八三八年 开成三年 一○一岁

澄观圆寂。终其一生讲演《华严经》五十余遍,无遮大会一十五设,着述共四百余卷。

 

 

华严宗简介


  华严宗由于依据《华严经》教义立宗而得名。华严三祖释法藏曾被女皇武则天赐名“贤首大师”,因而华严宗又称作贤首宗。此外又因为“法界缘起”是此宗理论的出发点,故又称法界宗。华严宗的传法世系是“华严五祖”,即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华严宗的实际创建人是法藏,杜顺、智俨是华严宗的思想先驱,澄观和宗密主张融合华严宗和禅宗,提倡教禅一致,进一步发展了华严宗的学说。宗密之后,遭遇武宗灭佛,华严宗开始衰落,但在唐宋以来都有传人。
  华严宗宣扬自己是佛教教法的最高等级,并将佛教分作浅深不同的五教:一是小教,即声闻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开始初级阶段的教义;三是终教,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四是顿教,即大乘中顿超顿悟的法门;五是圆教,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理论。华严宗自判为“圆教”而将佛教其他派别以至印度佛教都判为“偏教”。
  华严宗虽主要依据《大方广佛华严经》立宗,但对《般若》、《涅盘》、《梵网》诸经、《大乘起信论》等佛教经典也都兼收并蓄,既远承地论、摄论诸师的学说,又批判地吸收天台、法相宗的有关思想,经过调和糅合,自成一个庞大完整的理论体系。此宗对佛教经典并不拘泥原义,照本宣科,而是重新加以组织而构成自己的体系,本土化的程度很高。
  华严宗的理论核心主要包括“法界缘起”和“圆融无碍”两个方面。法界缘起,即认为精神性的“一真法界”或“一心法界”是物质世界的本质和本原,客观世界中的一切现象均由“清净心”、“随缘”而起,离开“一心”,别无它物。在此“一心”的作用下各种现象虽然千差万别,但它们无不像“月映万川”那样统摄于“一心”。所谓“圆融无碍”,是说“无尽缘起”的现象虽是一种体用关系,但体用之间并非殊绝悬隔,而是体用全收、圆通一际,相入相即、圆融无碍。因此,举一尘而尽宇宙,舒一念而该发九世。此事即彼事,此法即彼法,事事无碍,法法平等。在“圆融无碍”思想的支配下,华严宗在佛教内部调和各派思想,对外则主张融合佛儒道三家。这种圆融一切的思想,正是盛唐大一统局面的一种反映。
  华严宗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华严宗思想对宋代形成的理学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朱熹的“理”或“太极”并不就是华严宗所谓的“理”或“性”,其“生生不穷”之说也不是“一多重无尽“之说的简单重复,但其思维途径上的类同,却不能说是偶合的。华严宗的教义体现了汉地佛教高层次的文化心理特征,非常适合以士大夫为主体的信徒们的胃口,那些性格豪迈奔放,而富有浪漫气息的文人或思想先驱者对华严宗饶有兴趣。宋代文豪苏东坡研习华严经典,深感兴趣于华严宗的事理无碍、万事万物都是“一真法界”体现的学说。因此在诗文中写道:“孤云抱商丘,芳草连杏山。俯仰尽法界,逍遥寄人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清末戊戎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谭嗣同,在所撰名作《仁学》一书中,采取了华严宗“法界缘起”的理论,认为法界、众生界都是由“仁”、“性”、“灵魂”,亦即“性海”所立,并由此论证了三世一时,一多相容,天地万物只是“同一大圆性海”的一部分。其中,人只是一个现象而已。由此观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为变法慷慨赴死的豪迈性格,其实是有深厚的华严宗佛学渊源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