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性空
(2008-11-28 21:26:41)
标签:
教育 |
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
缘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间上的森罗万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一人一物,乃至微尘沙砾等,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也都将随着因缘分散而灭。因此,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现象“有”,都是缘起而有;因为缘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
缘起法说明:世间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没有因缘关系,一切皆不能成就。比方说,一个人生活在世间上,因为有农夫种田,我们才有饭吃;有工人织布,我们才有衣服穿;乃至出门,由于有公共汽车司机为我们开车,我们才能到达目的地。假如没有这许多因缘,我们就不能生存了。甚至于晚上在家里,只要打开电视,就有精彩的节目可看,如果没有许多演艺人员表演,如何能有电视节目可看?所以,每个人能够生存,都要感谢因缘,感谢世间的成就。
缘起的定义就是:有“因”有“缘”,因缘和合而有“果”。世间上的一切都是因缘所生起,都离不开因果法则。因和果之间有一个缘,因所以能成果,一定要有缘。例如,花的种子种下,去它能够开花结果,必定要有土壤、阳光、空气、水份、肥料等很多的因缘,才能开花结果。所以,我们能够生而为人,在过去生中,有宿世的因、宿世的业,现在到了人间来,还要有现世的缘,因缘聚合了,才能产生果。
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缘起法虽然深奥难懂,不过从因果法则的六条定律,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缘起性空”。
1 果从因生:缘起的先决条件是“因”,有“因”再加上“缘”,条件具足,才能生“果”。“因”是生起万事万物主要的、内在的条件,是生果的直接力;“缘”是外在的条件,能助因生果,是生果的间接力。所以,万有诸法之所以存在,必定有其生成的因缘,这就是“果从因生”的理则。
2. 相由缘现:“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这个“境”就是因缘,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所产生的假相,本身并无自性,所以“缘起性空”;由于无自主性,所以能随着缘生而现,缘灭而散,因此“相由缘现”。
3. 事待理成:宇宙万法的生起,固然是要有因有缘,但是在因缘果报的生起上,还有着普遍的理则,也就是因果的法则。譬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不能得豆,种豆不能得瓜。“如是因感如是果”,违背了这个“理”则,便不能成其“事”,所以说“事待理成”。
4. 多从一有: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一”就是只有一个,“多”就是有很多个;但是在佛教看,来,一就是多,多就是一,甚至“多从一有”。譬如把一粒水果种子埋到泥土里,经过灌溉施肥,而后长大开花,结出一树累累的果实,这都是由一粒种籽而来。因此,佛教譬喻布施如播种,“一文施舍万文收”,其道理和“一粒落土百粒收”是一样的,这也正是“多从一有”的理论根据。
5. 有依空立:世间上的人,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空是没有。在佛教里面,空才能有,例如房子不空,就不能住人;耳朵、鼻子、口腔、肠胃不空,我们怎么能生存?我们口袋不空,东西放到那里?世界虚空不空,森罗万象如何安放?因为空,才有一切,有是依空而立的,所以,《般若心经》,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龙树菩萨《中论.观四谛品》中提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则不成。”这就是“有依空立”的理论根据。
6. 佛是人成:佛陀悟道之初,曾经宣示说,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但因烦恼无明覆盖,因此不能证得;只要断除无明,拂尘去垢,开显佛性,自能证悟成佛,因此有所谓“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这就是“佛是人成”的最佳佐证。
缘起性空正如拳头与手掌,五个指头合起来成为一个拳头,这叫缘起;放下来变成手掌,这叫性空。因为性空,所以才能缘起;因为缘起,故知本性是空。缘起性空的道理不容易懂,但是人生各种关系的存在,却都离开不了缘起性空的道理。
空有
影响中国佛教最深远的思想有二:一是有宗,以“缘起论”观点而主张因缘所生法为实有;二是空宗,依般若经论而观于缘起的存在,“宛然有而毕竟空,空假无碍,是为中道”。
空宗与有宗是大乘佛教两大系统,空宗即“中观派”,有宗即“瑜伽派”。中观派以诸法无自性立论,破除一切众生情见之执着,以显现诸法实性,故称“法性宗”;瑜伽派以“万法唯识”解析诸法的缘生之相,目的也是在于析相以见性,故称“法相宗”。
如来一代教法,所说皆不出空、有二义,因此,不论空宗、有宗,其思想渊源皆来自于佛陀的根本教说,也就是佛教的根本教理“缘起法”。
“缘起”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异的因果法则,诸法因为“缘起”而“有”,所以“空无自性”,是暂时的幻起、幻灭。换句话说,诸法实相,不生不灭,从暂时存在的现象界则说“缘起”,从本无自性的实相界而说“性空”。因为“缘起”,才能显示“性空”,因为“性空”,所以能够“缘起”。也就是说,因为“空”才能“有”,“空”是成就一切“有”的要因,中观学派的龙树菩萨据此而提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的中观学说。
“缘起”与“性空”不但不是对立的,而且是相生相成的。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体现真空”,如此不偏“顽空”,不偏“执有”,即名“中道实相”义,能够了达“空有不二”的中道思想,就是般若。般若的整个精神就在以“假”成“空”,由“假”显“空”。准此,真俗二谛于是成为“缘起性空”的另一种表现。
真俗二谛是佛法的纲要,《三论玄义》说:“二谛是佛法的根本,如来自行化他,皆由二谛。”佛陀依于诸法性空阐述真谛,依于众生的妄执阐述所执非真。换句话说,二谛是为了把中道实相的妙理,藉由真空、俗有的方便言说而彰显。所以,佛说二谛是为“执有者”说“空”,为“执空者”说“有”,是应病与药,使依真舍俗,依俗识真,由此直契诸法实相,此即所谓“道非有、无,既有,无以显道”,因此《三论玄义》说:“有二谛故,佛语皆实。以世谛故,说有是实;第一义故,说空是实。”
缘起无自性,无自性所以是空,“空”是佛教最重要的教义之一,也是佛法不共其他宗教及世间学说的特质,佛门因此有“空门”之称。
“空”是真理的极致,“空”能将印证真理的“三法印”统一起来,例如:世间没有永恒性的东西,世事变化多端,这是“诸行无常”,也就是“无常苦空”。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万法相因相成,这是“诸法无我”,也就是“缘起性空”。世间没有实有性的东西,一切如梦幻泡影,这是“涅槃寂静”,也就是“妙有真空”。
佛教讲“空”,并不是否定一切,相反的,“空”是诸法所以成就的根本。《大乘密严经》说:“离空无有色,离色无有空,如月与光明,始终恒不异。诸法亦如是,空性与之一,辗转无差别,所为皆得成。”万法惟其性空,才能生起宇宙万有;万有徒具假相,才能显示自性本空。所以,空与有,如月之与光明,始终不二。空与有,是相待之假称,说空说有,只不过为了诠显中道实相义,如果执有拨空,则失于真谛;执空排有,则失于俗谛。执空执有,同样都是边执的妄见,均非中道之正理。
因此,《般若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金刚经》说:“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皆是阐明空有不二,空有相融相即的道理。
空,是佛教的X光,经由空性,便能洞悉诸法实相--诸法所以是空,是由于无自性可得;诸法所以是有,是由于相用不是空无的。《释摩诃衍论》的“虚空十义”,把空的奥妙诠释无遗。“空”并不是顽空,并不是妄计一切皆空的“恶取空”,“空”具有建设性,譬如,没有空间就不能建房子;袋子不空,便不能装东西;宇宙不空,众生就无法生存,所以要“空”才能“有”,宇宙万法就是建立在这个空义上。
“空”蕴含无限,真空才能生妙有。佛教讲“空”,就是要我们大破、大立,空去一切有无对待,空去一切差别观念,甚至连“空”也要空去,然后才能享有一个解脱自在、空有不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