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 如何解?

(2008-11-25 00:28:57)
标签:

大乘无量寿经

杂谈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 ……】

                                              节录 净空法师主讲《大乘无量寿经》

佛经一开端,总有“如是我闻”这四个字。这四个字的含义,非常深、非常广,实实在在说之不尽。什么叫做“如是”?古大德给我们说明的,最简单的说法,“如是之经,是我亲自闻佛所说”,这是最简单的讲法。“我”是谁?阿难尊者自称。
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并没有记录,跟中国孔老夫子当年在世讲学一样。佛灭度之后,他的弟子们、学生们,觉得老师一生所说的,对于一切众生实在是太重要,不能让所说的,就在这一代当中淹没了,不能再传下去,多么可惜.所以学生们开会讨论,怎样把佛所说的一切经流传永远,于是才有集结这个作法。
在集结经藏的时候,完全要依靠当时人的记忆。诸位晓得,佛说法四十九年,现在有哪一个人,四十九年所讲的东西,你能够记得住?尤其是四十九年前讲的经,你还能记得吗?恐怕在我们这个世间,找不到一个人。别说四十九年,九年前讲的东西,恐怕你都忘得干干净净,都记不住了。好在佛弟子当中,记忆能力特别强的阿难尊者,阿难确实这个能力很殊胜,听一遍之后,永远就不会忘记。所以集结经藏,大家就推选阿难出来复讲,把世尊一生所讲的经,重复再说一遍。就好像我们现在复小座一样,复讲一遍。听众都是这些大阿罗汉,都是佛的大弟子们。他们这些人来听阿难说,给阿难作证。第一次集结,五百阿罗汉,五百人来听阿难复讲。五百人当中,有一个人提出意见说:“阿难,这一句话,好像佛不是这样说的。”那就要删掉,就要删改,不是多数赞成就通过了,不是的。五百个人全体通过,才可以记录下来,成为经典,传之于后世,一个人反对都不可以,这是取信于后世。后世人得到经典,起尊重之心,阿难复讲,如佛所说没有两样。所以经的一开端,“如是我闻”。这里面还有很多的意义,诸位可以参考古大德的注解。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本宗来说,“如是”的密义。“如”就是真如本性。世尊一生所说,就是说明自性的体、相、作用,这就是《般若经》上所说的“诸法实相”,佛就说的这个,用一个字来代表—“如”字。性如其相,相如其性,性相不二。性是从理上讲的,相是从事上讲的;理如其事,事如其理,理事不二。佛给我们说明这个大道理,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真相,所以经文一开端,就用“如是”,真的是把总纲领提出来了。如果有人问:你们佛教经典那么多,释迦牟尼佛到底说了些什么?你就给他说,“如是”而已。你要问“如是”这两个字,要详细的解说,这一部《大藏经》就是讲这两个字,确确实实没有一句话、没有一个字超越如是以外,所以这两个字的意思无尽的深广。
就本宗来说,古德也有这么个说法,“如”是讲“是心是佛”,“是”是“是心作佛”。这个说法也说得非常好,完全是按《观无量寿佛经》所说明净宗依据的原理。确确实实,净宗基本的原理,就是这两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换句话说,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哪一个人没有心?你既然有心,所以佛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我们才恍然大悟。为什么说本来成佛?是心是佛。宗门的话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是真心,真心就是本性;明心就见性。见性,心性就是佛;心就是佛,性就是佛。为什么心跟性都是佛,何必说两个字?两个字当然有两个说法。通常讲,性是心的本体,心是性的作用。换句话说,我们心,心有体、有用,从体上就叫它做性,从作用上就叫它做心。有的时候这个体用,用一个字说,说心也可以,说性也可以;两个字合在一起,一个是讲体,一个是讲用。这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搞明白的。
既然我们本来是佛,那现在不是佛,为什么不是佛?我们把心性迷失了。这个经上讲失掉了,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决定不可能真的失掉。纵然你变饿鬼、变畜生、堕阿鼻地狱,你的心性还没有失掉,还在,只是迷了。自己有真心、有本性,而不能觉之,不能够觉察,是这么一回事情。迷了以后,我们就不叫做心,也不叫做性,那叫做什么?在佛法里面叫做识,叫做情,情识。情识就是心性。心性迷了,换一个名词叫它做情识;觉悟了叫它做心性。
心性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它?佛告诉我们,心性之体是空寂的,它不是一个物质,但是它确确实实存在。所有一切物质现象,都是从它变现出来的,它是宇宙人生的根源。宇宙人生从哪里来的?心性变出来的。所以,佛在《华严经》上说,“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这是我们真心所现出来的。现出来的境界,为什么这么复杂,有这么多的变化?那个变化是识变的,迷了才有这么多变化。十法界里面,从上面说,佛、菩萨、缘觉、声闻,下面是六道。愈往下,迷得愈深;愈往上面,迷得愈浅,都是迷失了心性。如果不迷,不迷他就是佛,他就不是凡夫了。十法界里面也叫凡夫,佛经里面称为外凡;六道里头是内,六道里面凡夫,通常称凡夫,也不加内;但是六道以外,十法界这四圣法界,我们称为外凡,还是凡夫,没见性、没恢复本心。所以,是心是佛,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净宗成佛、修行,这一生成佛的理论依据就在此地,因为我们本来是佛。
现在我们迷了,如何破迷开悟?恢复我们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佛。所以净宗的修学方法妙绝了。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以这一个法门最究竟、最圆满、最奇特、最直接、最稳当、也最快速。这个方法是什么?是心作佛。怎么作?念佛就是作佛。正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教给我们“忆佛、念佛”。口里面念佛,心里面想佛,你就是在作佛。想佛怎么个想法?想佛的相好,想佛的庄严,想佛的功德,想佛在因地当中的修行,想佛在果地上的成就,想佛度化一切众生,无量无边殊胜功德。常常想这个好,你的心就是作佛。
因此,《无量寿经》不能不熟。我教给诸位的方法,一开端,我们就把这个经,用一年的时间念三千遍。如果一年的时间不够,两年、三年足够了。三年的时间足够了,念三千遍,念熟。念熟了之后,你就能够做到忆佛,你才真正能作佛。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时不要想别的,完全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怎么个想法?经典里面所说的,常常记在心里,常常想经里面的境界,你就是在真修行,你就把这部经理事、性相、因果、依正,种种功德,全部落实在你生活当中,你都做到了,那你怎么不作佛?这就是“是”。完全与“如”相应,也就是完全与是心作佛这个原理相应。你看,这个法门多么殊胜。念佛成佛是有理论依据的,不是随便说的。这样殊胜的法门,阿难尊者亲自听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如是”两个字,我们要这样学习,要把全经的道理、方法、境界,都落实在我们的心想之中,这是千经万论,信解行证的总纲领、总原则,所以经文一开端,就提示出来。
“一时”,是讲时间。没有写上年月日,写“一时”,一时有味道。你要能够进入一时,给诸位说,过去、现在、未来,你统统都明了了。我们一般俗人说,神通广大,知道过去、未来。他为什么知道过去、未来?他生活在一时里头。我们为什么不知道过去、未来?我们生活在三时里面,你说糟糕不糟糕!这个三时是什么?过去、现在、未来。过去事情忘掉了,未来事情一无所知,现在也糊里糊涂、也搞不清楚。我们想学佛,怎么办?学佛要过一时。“一时”怎么过法?我们要懂得、要明了,虽然做不到,理跟事实真相不能不晓得。
“一”就是如如不动。佛法里面所讲的“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了,二就不一了;一是真的,二是假的。《华严》里面讲的一真法界,那是真的,二就变成十法界。一是觉,一就是如;二就不如,二就迷了。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佛家语。什么叫三心?把一变成三,一心变成三心。一心是真心、是真如。三心是什么?心、意、识。阿赖耶是心,末那是意,前面六个称识。本来是一心,现在变成八识,八识也叫做三心。为什么有二意?二意的作用最大;八识里头八个心,二意作用最大。二意,意根就是末那,末那是执着,坚固的执着;第六是意识,意识是分别。我们现在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就是这个东西在作祟,这是迷了。怎样才能够恢复到一?禅宗明心见性,那就看到一了。宗门里面常说,“识得一,万事毕”。你哪一天入了一的境界,什么事都没有了。六道的事情没有了,十法界的事情也没有了。只要你能够证得一,你就到一真法界,到一真法界里面,给诸位说,时间就是一时。
我们现在的时间也是一时。近代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他这个说法了不起。他怎么会知道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我们不晓得他是从什么地方发现的。当然他没有见到,可能是他从理论上推测出来的。科学最基本的理论依据是数学,所以“数学为科学之母”。高深的数理上,推理出来的时候,能够知道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东、西方都有一些预言推测未来。预言怎么产生的?预言是推理,多半从数学上推理。推理未必完全正确,但是如果人能够入定,真正得到定,在禅定境界里面,突破了时空,也就是超越了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统统见到,证明了爱因斯坦所说,“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未来的事情,你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样说出来,一点差错都没有,这是最正确的预言。
所以,一时意思非常的深。一时才是真的,给你讲出年月日是假的,那是一切众生的妄想、分别、执着,佛法给你讲真话。经典,佛是依二谛而说。二谛:佛所亲证的境界,这是真谛;随众生知见而说,这是俗谛。一部经里面,这两种意思统统都有。大概在小乘经,俗谛讲得多,真谛讲得少;大乘经里面,真谛讲得多,俗谛讲得少。愈是往后面,佛完全讲真实语。所以,这个一时是真实语,真谛,依佛境界而说的,我们决定不能怀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