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陀实有其人文化 |
分类: 一行学佛 |
第一章 如来应世
一 佛陀降世
01 佛陀实有其人
一考古大发现
1898年,当西方的有些学者叫嚣着,佛陀是人为编造的,是不存在的时候。法国的考古学家皮佩(W.C. Peppu)在美丽的尼泊尔南境,皮普拉瓦(Piprava)发掘出了一座古墓,里面有一大石柜,其中有蜡石壶一小一大,都收有骨片,小壶为球状,分成上下二部,上半为壶盖,附有瓶形之把手,盖上刻有阿育王时代或该时代以前所使用的梵文铭文两行,内容写的是:“这一个佛陀世尊的舍利瓶,是释迦族的兄弟姊妹妻子一起,以信心安放他的地方。”《长阿含》等诸经所说的佛骨八分记,说释迦族的人们也得到他的一份,将他安放于迦毗罗卫城。
二
古墓佛陀舍利的发现,既证明佛经的记载(《大正藏》第一册,页二八中、二九中。),也让那些西方学者从此哑口无言。这也足以说明了以下三点:
其一:佛陀的伟大之一就是,在人们对真理充满疑惑的时候,总是给你灵光一现,拨斜归正,给你信心。
其二:说明佛教并没有远离我们的生活,它仍然是我们探索宇宙人生的指路明灯。
有人曾经问过居士大德李炳南先生这样一个问题:
孙中山先生说过:佛教为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孙中山先生对佛学下了这样的赞誉,何以佛教仍不普遍?
答:亲之爱之曰仁,世上众生界线分九,种类则千差万别,不可穷尽,皆有其苦,各希得救。能普救者曰救世,分类救者,只可曰救某某。他教对众生之爱,或爱人而害物,或爱大而害小,多有差等,佛教则九界四生,视同一子,平等拔与,故称‘求世之仁’。其他哲学,多说外境,佛学独说心造,是能追本穷源,故曰‘哲学之母’。科学往往偏重物质,偏重欲望,偏重现量,有利亦有害,是之曰偏。佛学非空非有,亦空亦有,讲中道,惟求明心见性,主张少欲知足,每一事理,俱说到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仅拘泥现量,能有利而无害,一切圆融,故曰,‘可补科学之偏’。孙中山先生乃大智大勇之人,识透此机,故大声疾呼,智不及此者,自然不相信。
其三:说明以佛教为代表的东方智慧文明在西方的普及工作才刚刚开始,任重而道远。
三
时间的车轮转到1987年5月,陕西省扶风县的法门寺里,传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大新闻:在法门寺唐代地宫的密室里,发现了释迦牟尼佛的(Wakya-muni)真身的佛指舍利。这个发现,不仅是佛教界的盛事,更是继秦始皇兵马俑后,我国与世界文化史上的另一大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评定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从此,法门寺不仅享誉国内外,成为“世界的法门”,而其供奉的佛陀指骨舍利,更象征著佛陀的真身重现。
这说明,佛陀是实有其人的。他的言论是实有的,世界上的人们相信佛陀的存在,就像中国人相信孔子这个人也曾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样。毋庸置疑。
那么佛陀是诞生的什么地方,他为何要诞生在这个世间?请看下回——世尊诞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