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严法师教禅坐 之二

(2006-08-10 03:18:12)
分类: 娑婆世界
(四)对治妄念.禅修与神通
1.对治妄念
  不论是在坐禅、立禅或经行时,总会有杂念持续不断的浮现,并且无法有效摒除。
  通常在用心思考告一个时段之后,会觉得疲倦,那是因为集中心力思考,非常消耗体能,同时要把杂念排除,也是很费体能,因此会有累的感觉。
  如何能在杂念浮起时,加以化解,如何做到思考时,不觉得累?是需要透过训练的:
  (1)让自己的心更忙些。当心里没事或太单纯时,杂念也容易出现。譬如打坐时数息或念佛数数,杂念仍不断浮现的话,不妨改用倒著数数,从十倒数到一。若再不行,还可跳著数,只数偶数或只数奇数。甚至还可把数字增至二十来倒数。就能令自己的心念专注。
  (2)什么也不想,仅注意自己有没有妄念,这是最轻松的方法。很清楚自己有没有妄念,妄念一起,马上觉察,也立即停止。但当妄念纷飞绵绵不断时,往往会跟著妄念进行,时间过了很久,自己还没发现,因为妄念就像银幕上的影片一样太有趣了。这时当用数息法或念佛法,来调息调心。
  当打坐、经行用功时,不经思考而起的念头,无论善念、恶念,均属杂念、妄念。用功时即使起了赞叹佛法、布施救人的念头,也是妄念,打坐就是打坐、经行就是经行,别无他念才是正念。若于布施救人时,想到打坐、诵经,也是妄念。
  (3)当偶尔有一个、二个妄念浮起的话,比较还不是问题,严重的是,妄念就像放映电影片一样地持续下去。这时候可以随顺妄念想下去,同时注意是什么性质的妄念,到底想些什么,给予分类分级,妄念自然平息。或者注意自己拜佛、经行、坐著运动双手的每一个细小动作及感触,妄念也会平静。
  打坐是要慢工出细活的,要有恒心、毅力,要保持每天定时打坐,成为习惯,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日积月累,必有收获。到了那个程度,若有一天不打坐,都会觉得生活有些失序。非有长期打坐经验的人,难以体会到混乱的思绪与井然有序的思惟之间有绝大的区别。
  禅修的功能,有三个层次:①身体的健康。②心理的平衡。③精神、人格的升华,以及智慧的开发。如果只在方法上用功,欲达到头两个目标是不太困难的,至于第三个目标就不容易了。所以禅修者,除了健康的方法,尚须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才能从身心平衡而进步到人格的升华及智慧的开发。
  很多资深的禅修者,打坐的工夫很深,心理却很不平衡,贪欲心虽被控制,却充满自负、镇恨、嫉妒、猜疑等心情。这都是由于未知佛法的「空」理所致。
2.禅修与神通
  禅修者如无好的老师,指导正确的观念,纵然身心变化,似得神通智慧,也在邪魔境界。
  这种人可能在修禅定的过程中,得到些神通感应,或许是天眼通、他心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即使具足五神通,其骄慢心、镇恨心、疑虑心还是很重。表现慈悲宽大,而对其自我的观点,自我成就的利害得失、名闻利养,还是看得很重。
  这种人有某种程度的神通力,能为人解疑,告诉你的过去未来,看似对人有益。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因他们个人的人格不健全、性格不稳定,岂是真的成就和解脱。且可能造成大众对神通力的依赖、迷信,而失去自主自发的开拓精神;对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若从正确的禅修观点而言,我们是人,应以人的方式及人的标准,由人来处理人的事务;若是人事而请鬼神来料理,那岂不成了人神鬼不分的世界了吗?我们都知道「敬鬼神而远之」的一句话,因为「请神容易送神难」,对鬼神虽要尊敬,但要保持距离,太接近了便会为我们人的身心环境,带来困扰。
  我们人的社会,当依人的因缘、因果而运作,若借神鬼灵力之助,暂时看来似乎帮了忙,从深远处看,实是混淆了既有的秩序,反会带来更多的麻烦。
  人有「共业」也有「别业」,属于个人的因果是别业,属于大众共同大环境的因果叫做共业。不可以用特权或非自我努力的方式去改变既定的共业,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因个人的暂时利益而造成整个社会因果的错乱,遗祸于未来。
  神通在佛陀住世的时代,佛与罗汉都曾运用。但那只是在显示佛与罗汉的力量不可思议,而非为个人之利害改变其因果原则。且佛与罗汉不断地表示因缘不可思议,因果不可思议,其错综复杂的关系是不易□清的,唯有靠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自己所能完成的心愿。
  现在用一个佛经的故事,来说明业力、因果的不易改变:
  释迦牟尼佛的故国,是印度的一个小城邦,名叫迦毗罗卫,释迦牟尼佛出家以后,该国的许多精英,也跟著出家。未出家的释迦族,则有一大共业的业报现前,故将遭到灭族亡国的灾难,释迦世尊座下,有一位神通第一的大阿罗汉目犍连尊者,悲悯释迦族人的灾难,乃请释尊显现神通化解,佛陀心理虽感到悲痛,但却深知业力不可违,因果不可改,所以默然不语,经目犍连一再请求,释尊才答应试一试。
  释迦世尊于烈日当空之际,坐在敌军必经之路的一棵大树下,那棵树已经乾枯得仅剩一截老干。当摩羯陀国的琉璃大王,率大军去攻打迦毗罗卫国的途中,看到释尊坐在大枯树下,便下车请问释尊:「为何不找一株有荫的树下去坐?」释尊仅答以:「一切荫不如祖国之荫。」琉璃王听后似有感动,掉头把军队带了回去。
  第二天琉璃王还是想攻打迦毗罗卫国,释尊又坐到大枯树下,此次琉璃王路经时不再下车问话,仅在车上狠狠瞪了释尊一眼,便掉转军队回去。但释尊已然了悟,其族人之共业是无可挽救了,因此第三天便不再坐到大枯树下去了。
  目犍连尊者则于心不忍,便运用他的神通,把迦毗罗卫城的许多居民,装在他的钵中,来保护他们,释尊亦未加阻止。等到第四天琉璃王的大军攻破了迦毗罗卫城后,目犍连要把那些百姓放出来,发现钵中仅剩血水,无一人存活,这些释迦族人,都是在劫难逃。别说目犍连的神通救不了,连释迦牟尼佛的力量也无可奈何!
  这说明神通还是有其极限性,强大的共业及定业是难以改变的。只有用二种方法,可以改变命运:一为被动的受报,一为主动的还报(还债)。
  故在正统的佛法,是不轻易用神通的,禅宗更是忌讳、禁止谈神通和用神通。如有禅师说自己有大神通,并且表演神通,那必非正统的禅师,可能是修学其他法术的附佛法外道。
  那么禅师究竟有否神通?答案是肯定的,如果禅修的工夫很深,有神通是很可能的。因为这种人的心非常宁静安定而统一,这样的「心」,能与外在的物质环境和精神世界统一,因此他能接收到一般人无法接收到的讯息,这种讯息不是一般所谓的电波,而是心的磁波(心波)。但是一位已得解脱的大阿罗汉,或是一位中国禅宗已得大悟的禅师,却未必有神通。解脱是因悟得无我的智慧,大悟是悟毕竟的空性,所以未必会跟神通相关。
  禅修的人如遇到灵体附身或异象出现时,切记要懂得处理,对善境既不贪著,对恶境亦不恐惧,便可安心自在,不受干扰。
  提醒自己要做到三种统一:①身心统一,②内外统一,③念念统一。第一步要达成身口意三业相应的目标,第二步要完成身心世界粉碎的程度。如何做到呢,要如禅宗有句名言所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就是处理异象的最好方法。
  所谓的「斩」,就是用智慧之剑来勘破戳穿任何异象,不论是好境、坏境,凡有异于常情的现象发生,或声、或色、或味、或触都要把自己当成一个绝缘体,便可不受任何异象的干扰了。
  所谓善境好境,就是在你打坐时,可能在你面前出现诸佛菩萨,通常都不是真有诸佛菩萨现前,而是内心的妄念的反应或是外来诸魔的干扰,使你不能达成心境统一的定境,更不能发明心无□碍的空慧。此时如不保持正念,就有可能使你变成一般民间宗教所见的灵媒或乩童。
  在禅修过程中,身心有所反应,是正常的。心理的反应是要达到宁静、和谐和安定,使情绪不易波动。如产生神、鬼、精灵、佛、菩萨等,在耳边说话,在面前出现,或使你进出佛国净土、天堂地狱等的境域,均属幻境,应当不予理会,切切不可执著,只要见怪不怪,必可平安无事。
  至于身体的反应,酸、痛、麻、养、气动等的现象,均是正常的。如遇头部胀痛,心脏不舒服时,若无老师教你如何处理,便不宜继续打坐,应该去看医生了。
  禅修会不会开悟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开悟有速有缓,有的人能于一闻佛法,就在言下大悟,有的人累劫修行,也不开悟。一般人修行,自我的心都指挥不好,自信心也不易建立,所以很难开悟。必须先从练心和净心做起,才能从肯定自我,提升自我,然后把自我的执著摆下,便是悟境的现前。
  学佛修禅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先有自知之明,健全人格,建立信心,如果心理不正常、性格不稳定、观念不清楚、行为不端正,而想藉禅修开悟,便会带来走火入魔的危机。禅修者最忌讳的是迷恋神通,那会导致各种魔境的产生,丧失努力的自信而依赖神力的迷信。这与禅者的自我肯定、自我提升、终至于自我消融的修行,是背道而驰了。
(一九九三年九月一日至四日法鼓山第四届社会菁英禅修营)
┌──────────────────────────────┐
│ 一 般 佛 法 开 示 │
└──────────────────────────────┘
   -.-.-.-.-.-.-.-.-.-.-.-.-.-.-.-.-.-.-.-.-.-.-.-.-
    一个人,如果仅是为了个人的
    财富、权势、名位而努力奋斗,
    必会引起他人的猜疑、妒忌、觊觎,
    会带来忧虑、挫折的打击与困扰;
    如果能以利他为目的,而努力于自我的成长,
    则可经常保持坦荡的心胸。
   -.-.-.-.-.-.-.-.-.-.-.-.-.-.-.-.-.-.-.-.-.-.-.-.-
(三)惭愧心
  凡夫众生通常同时具有两种个性,一是虚骄、自负,一是自卑、自贱,看似两种不同的毛病,实则是一体的两面。
  虚骄自负的人,多半是有些许能力的人,只因害怕别人瞧不起他,便像螳螂向车子伸臂,也像小狗小猫的张牙舞爪般地,展现他的攻击实力和防卫实力,以表示他的重要性,以满足他的安全感。
  其实我们人类的所知所能,不论何人,都是非常有限,每个人的身心和个性,也都有很多的缺陷。一个人对宇宙而言,是那么的渺小,一个人对于社会历史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虚骄自负的人,故意不想了解这个事实,结果呢,一旦受到挫折,便会信心全失,即可能变成一个自卑自贱的人物。
  在人的潜意识中,因为有自尊自大的我慢习性,故也含有一些神性的成分,而在神性中也同时会具有魔性。可是人性与佛性、神性与魔性之间的差别,很难分辨。尤其是神性与魔性往往是一体的两面,如果能有自我约束、自我反省及忏悔的修养工夫,便与佛性相应,便不容易表现出贡高我慢的习性,也就不易显露出神性及魔性的霸气与邪气。
  在人类史上,所谓天纵的圣人,毕竟不多,所以诸佛菩萨化现人间,也多以凡夫身修行成道。因此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天生的完人,或多或少都带著缺点和弱点。人在顺境中,自负自大的自信心愈强,不可一世的傲慢心也会成正比地增强;相反地,一旦遇到挫折的困境,便会觉得满地荆棘,丧失自信而一蹶不振。这都是由于没有自知之明,不清楚自己的缺点,也不知道自己的实力;缺点包括才智能力及人格品行,实力包括才智能力及人格品行,加上时节环境的因缘顺逆。我们必须了解自己是有所不足的,是有许多缺点的。在这样的认识下,凡事但求尽力而为,结果要靠因缘的发展。如果因缘不具足而失败了,也无需气馁迁怒,无需怨天尤人。相反地,如果因缘际会,功成名就,也当防止睥睨一世、得意忘形等傲慢心的产生;时时保持仁厚谦冲、虚心学习、谨小慎微、尊重他人的菩萨仪态,做一个有惭愧心的人。
  有了惭愧心的修养,便能具有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便不会轻易地接受成败得失、毁誉褒贬的影响。欣誉厌毁,乃人之常情,如果听到他人的赞叹或批评,只表示他人对你的看法,可能未必就是事实,自己的心,没有必要随著他人的毁誉及一时间的得失而起舞。
  若有惭愧心的人,他会闻过而喜,闻誉则惧,喜的是既然有人指责,便是有人爱护,君子之过如光天化日看纯玉小疵,知过能改,是最大的进步;惧的是自知不够完美,竟然有人赞美,稍不谨慎,便以得少为足,若被成功与赞美冲昏了头,前程岂不堪虞!
  因为承认是普通人,无法像孔夫子所说的君子不迁怒、不贰过。所以我们常常是身不由己、心无主宰,而且不能自我警惕,唯有时常将惭愧心提起,庶几可免于不测的殒越。
  我见到有一位事业很成功的企业家,抽烟抽得很凶,导致长期的哮喘,他虽很痛恨香烟,却又戒不了烟瘾。天天能够发号司令指挥大批的员工,却无法指挥他自己不要抽烟。因此他来问我怎么办?我教他先以惭愧心反省自己,再用毅力和耐心,渐渐地减少抽烟的数量,然后以坚决的信心戒烟。
  正因为我们身心皆不受自己的约束,所以经常犯错还不认错,因此,只要承认自己一定有错,就会生起惭愧心来,跟著承担错误的责任,便名为发露忏悔。每日反省,常常惭愧,时时忏悔,内心自然清明,性格自然稳定,纵然未得悟境,也是一个健康和快乐的人。
(四)拜佛的意义
  一般人拜佛,多为追求财势名位及健康等利益,但是,有所求的拜佛,不能算是修菩萨行,故对人格的成长亦无助益,甚至还有鼓励人去投机取巧,走偏锋的负面作用。修行的拜佛,则有三层意义:①忏悔罪过,②修持禅定,③感恩礼敬。
  佛教中常有批评只知瞌头而不知忏悔、只知拜佛而不知惭愧者,那种拜佛,不过是如鸡吃米、如捣蒜头。只有动作没有用心,对于身体健康,虽也有用,对于人格的提升则不起作用。真忏悔是发自内心恳切的意念,不拘限在一定的场所,也不一定要在佛像之前。佛像是礼拜时的道具,是伟大人格的象徵。对于拜佛的凡夫而言,佛菩萨的圣像,具有证明我们正在修持忏悔功德的功能。只是佛与菩萨的法身,遍处都是,永远都在。
  拜佛的动作,是心诚意敬地将双手合掌,低头弯腰,五体投地──两肘两膝以及额头著地,完成头面接触佛足的最高的敬礼,又称为顶礼。
  弯腰低头是表示谦虚,承认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以致犯了许多的错误。一般人是很难向人低头的,何况还要把额头著地呢!可是,大地是非常伟大的,大地孕育众生,负载众生,众生把大地踩在脚下,把不要的垃圾丢给大地,大地却提供我们无穷尽的资源,我们如此的享用了大地,无以为报,是否应该心诚意敬来感谢大地呢?其实,我们如果能够饮水思源,应该要感谢感恩的人实在很多。
  成熟的人格,好像成熟的稻穗,都会往下低头的,愈成熟愈饱满的,头垂得愈低;空心乾枯的稻杆,倒是头昂天外挺得笔直的。如此想通了,低头礼拜也就不难了。更何况在很多情况下,头不低还真过不了身,不肯低头而趾高气扬的人,往往会阻难重重,撞成鼻青眼肿乃至头破血流,还不知究竟错在那里。
  一般人向位高权重的人士低头,较为容易,对于没有利害关系的人乃至不如自己的人,能够低头,就必须具有大修养的工夫了。古时候的一些仁君贤臣,能够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礼贤下士,给一般庶民予礼遇尊重,因而才能获得贤士们之辅弼效命,这就是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现代人,虽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还是需要礼貌的尊敬。对长辈及上司低头,是受大家认同的,对于夫妻之间及属下之前的低头礼敬,也不能说是不应该的。
  犯了错误,当以礼佛来忏悔,心绪烦躁,当以礼佛来定心;得到了利益,当以拜佛来感恩。拜佛的动作,实在是提升人格的好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