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破“危局” 寻求“生机”

标签:
房产 |
深圳地产持币观望潮比华尔街金融海啸提前了一年爆发,由此带来了地产危机的征兆,有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向全国各大城市,导致中国地产价量齐跌,说明中国人对金融危机的嗅觉远比美国人来得更为灵敏。
摩拳擦掌的奥巴马准备用“变革主张”围剿华尔街金融海啸,怎么说也要等到他3个月上任之后,而中国正斩钉截铁的动用4万亿部署扩大中国内需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一招,比美国使用巨额资金填补金融危机窟窿来得更强。
房地产占比5%的中国GDP,可谓经济命脉的支柱产业,地产危机蔓延的结果是:轻者导致钢材、水泥、建材、装饰材料等相关产业链的价格滑坡,重者资金断裂、楼盘烂尾、人员失业、企业倒闭等,最终不可避免的殃及中国整体经济指数的回落。政府重拳出击、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流动已成必然。
三鹿奶粉、汶川地震都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救援”的中国社会经济体系主张,地产出现危机,同样需要政府、开发商、消费者等多方合力“拯救”,这一点,上海比深圳的反应要快,相继出台了买房入户、减税、降息及促进二手房交易等刺激地产消费的细则,希望深圳官方能够看清地产危局形势,尽快对症下药的出台扩大地产内需、刺激地产消费的重大举措。
11月,深圳地产交易稍有回暖,1-6日的日均交易量达到173套。部分开发商放低“挺高价”的架势,理性的让利给买家,买卖流动出现缓冲式的平衡。但是,由于现时深圳地产的积压供应量超过了6万套,相当于正常时期一年的交易量,故而,地产交易的恶劣竞争、拉客抢食已趋于白日化,如何刺破地产“危局”,寻求更多的“生机”,成为近期地产行业迫在眉睫需要攻克的难题。
开发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放弃暴利,继续将价格调低至价值对等状态,尽快采取扩大销售面的策略应对低靡的市场;二是增加投资,提高产品自身品质和内部配套,直到买家满意为止;三是逐步完善营销和传播整合,让更多的目标买家青睐现售产品。
真正激烈竞争的地产时代已经来临,地产行业将进一步角逐出更多超越市场预期的优秀创新产品,并步入开发、营销、定价等程序日臻规范和完善的健康发展轨道。
本文刊登08年11月14日《深圳商报》D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