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意林》首卷语样文

(2006-07-23 12:49:16)
分类: 全部栏目样文

《意林》首卷语样文

(欢迎来稿,推荐、原创、翻译均可,刘世佳邮箱 liushijia02@163.com


2006年第9期首卷语

心灵的呼唤
陈志宏
他是一条硬汉。
“文革”的时候,受尽摧残,他从不喊一声苦,任无情鞭在身上抽来抽去,仿佛身子是坚石垒砌的。
后来,他走出历史的阴影,独自闯荡商海,一步一步,由小到大,从弱变强,成了本城能呼风唤雨的大富豪。笑脸是他的不变的颜容,如影随形。他亦是一个慈善家,爱心拳拳,甚至当年抽打他的人遭灾落难,也伸手去扶人一把。
他是本城最富爱心的人士,加之他硬汉形象,以及坚强作风,渐渐成了人们心中的英雄的。
有一次,他女儿驾一辆宝马车在高速路上行驶,不幸发生车祸,车毁人亡。他见到女儿的遗体,脸色煞白,瞬间瘫软在地下。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会哭喊“我的女儿”,而他却是尖声呼唤:“妈呀——”哭泣如高山间的巨瀑,响彻大地。
一个如山般坚强的男人,为死去的女儿哭成一团烂泥。而引发这场豪哭的是那一声源自心里的呼唤——妈呀。
其实,外人有所不知,他在每一场劫难,每一次困苦之中,外表坚强如钢,内里却无时不在呼喊自己的母亲——尽管他的母亲早在他不懂事的童年就已仙逝。多少年来,他在自己最惊恐无助的时候,想起母亲,一声呼唤,便带来无穷无尽的力量。
曾经读过一篇外国小说。说一对间谍夫妇成功打入了美国FBI,女人随着年岁增长很想生一个孩子,了却自己当母亲的心愿。经过精心策划,他们小心翼翼地实施,做得滴水不漏。但是,当她躺在产床,最痛的时候,用母语大喊了一声:“我的妈呀——” FBI的同事将此细节报告长官,她不幸暴露了身份,铛锒入狱。
看到最后,我为母亲的伟大感到骄傲,毕竟世间任何一项神圣使命,都不如做母亲,不如被儿女喊一声妈妈。同时,更为女特工用母语喊妈妈感到震撼。是啊,世上每一个儿女,在最难承受的时候,下意识喊出口的,是妈妈。
想想我自己,亦如此。
我是一个对电十分敏感的人,秋干气燥,在家里,关窗、开冰箱,甚至摁水龙头,都会有比较强烈的电感。每一次感受到静电袭击的那一刻,不自觉地大叫一声:“我的妈呀——”身边的妻子习惯地问一声:“又电着了?”没有任何情绪准备,没有主观控制,身处惊恐之中,本能地,就喊出了妈妈!
妻子曾有过不幸的童年,每每梦回,都是在梦中哭喊:“妈妈!”声若鸣,泪如雨。苦难穿越几十年的历史,依然缠上她,而妈妈,成了她的驱魔女神。
也许,世间的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母亲深藏的影子,在每一场灾难,每一次痛苦,每一次惊慌之中,母亲都会闪出来护佑,来安慰我们。在大叫一声妈后,灾难不再可怕,痛苦不再磨人,惊慌不再无措,因为妈妈是佑安女神、送福之神。
那一声本真的呼唤,喊出了天下儿女内心的宗教。
平和与幸福,源此,而如泉涌。
摘自《生活创造》2006年第3期


2006年第10期首卷语

俾格米人的习惯
沈湘/编译
雨季的第一个月,我随加州一家旅游团来到以刚果盆地为中心的森林地带。为了方便行程,旅行团团长威尔逊雇佣了一个名叫拉特尔的俾格米人当向导。
据拉特尔介绍,俾格米人分布在喀麦隆、刚果、安哥拉等国,主要靠狩猎为生,是当今为数不多的原始部落。俾格米人在分猎物的时候有一个传统,每个人都将自己的那份放在石头上,拿走别人的那一份,以示公正无私。
俾格米人还有一个规矩,那就是所有进入刚果盆地俾格米人聚居地的游客,都要尊重俾格米人的生活习惯,如果发生冲突,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们进入刚果盆地之前,就曾听说过有关俾格米人的种种传说,这次旅行,我们带着好奇和探险的心理,凡事都十分小心。值得庆幸的是,从进山一直到返回都非常顺利,虽然也见过几个俾格米人捕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由于没与俾格米人近距离接触,也就没有发生冲突,此时人们提着的心才慢慢放了下来。
拉特尔说,因为上下山走的路线不同,下山的路十分崎呕,为了安全起见,车上的40名旅客要分两次下山,我被安排在第一批下山。当车子走到半山腰的时候,几名俾格米人手持长矛和大刀拦在了我们的车前,乘客们顿时吓得慌作一团。拉特尔说,不必惊慌,这是俾格米人的欢送仪式。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来的时候不见有人欢迎,走的时候却拿着长矛大刀来欢送,这是什么规矩啊。
根据俾格米人的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在一块石头上留下一样东西,再拿走一样东西。大家身边带的东西都是必需品,去掉哪一样都会很不方便,吃的东西也都留在了山下的旅店里,而俾格米人又不收钞票。就在人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的时候,拉特尔说,如果大家实在没有东西可以留下来,每人在附近捡一块石头也行。就在有人准备去捡石头的时候,一位叫罗伯特的旅客主动将自己手中的雨伞放在了石头上。那时正逢雨季,旅行团在出发前就给每个人准备了一把雨伞。罗伯特如果将自己的雨伞给了别人,那他不是要被雨水淋湿吗?
就在人们陷入沉默的时候,又一位叫斯德克斯的旅客将自己手中的雨伞放在了石头上。罗伯特立即拿起斯德克斯的雨伞上了车,斯德克斯则拿起罗伯特的雨伞上了车。此时,大家才明白过来,罗伯特的做法确实很好,既解决了旅客们的困境,又尊重了俾格米人的习惯。站在一旁的俾格米人也表示了同意。
下山后,大家—边等待后面的那20位旅客,一边谈论着刚才那有惊无险的一幕。如果大家都不肯拿出自己手中的雨伞,而去附近找一块石头,那么现在每个人的手里不都得拿着一块石头吗?还有人说,俾格米人其实很聪明,他们这是在试探我们生活在文明社会里的人,是否跟他们一样也拥有一颗公正无私的心。拉特尔解释说,这是俾格米人的一个习惯,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像他们一样公正无私。
后一辆旅游车回到了山下,另外20名旅客走了出来。大家惊讶地看到,他们的手里多了一块石头。
生活中,你给予他人什么,得到的是同等价值的回报。你给予他人善,他人便能回报你善;你给予他人恶,他人便回报你恶。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摘自《讽剌与幽默》第649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