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懑与无奈:谁让我是大学生(原创)
标签:
大学生就业社会企业学校教育 |
分类: 象牙梦靥 |
最近,看到网上有则消息:北京市明年起不再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看到这则消息,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心情,有些复杂,很愤懑又很无奈。其中滋味并非关乎自己切身利益而五谷杂陈,而是感慨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难,国家天天摇旗高呼促进大学生就业,却效果不大,而又时不时出台一些不顾及大学生利益的政策,实在是雪上加霜。
http://s6/middle/496ee5a3h7ead06632ab5&690
首先,我们看看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我想不用我在这里罗列数字,中国人都知道我国的就业现状,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毕业就失业现在不仅仅是大家的一个口头语,也成为现实的一个不争的写照。一个家庭辛辛苦苦培养的一个大学生却就业无门,不仅切断了青年的希望,也切断了每一个家庭的希望。诚然,我们说现实并非严重到惨烈的程度,但是却是不容忽视;我们也不能把一切责任都推卸到国家和政府头上,但是也有一定责任。所以,我们来看看现实存在的一些阻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http://s4/middle/496ee5a3h7ead08740ff3&690
一、大学生和高校的因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广泛展开和大面积的高校扩张,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每年以几十万的数量增长,对我们整个教育体制和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准备不足。高校没有找到合理的应对措施,教育方法和理念没有及时更新,没有及时意识到扩招带来的学生素质普遍下降的问题,没有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放到足够高的地位。这导致了高校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多年来如多米诺骨牌一样,连环反应和不断累积加重。另一方面,社会没有充足的准备:社会没有及时理顺劳资关系,加之前学年我们搞市场经济,下岗搞活,释放了大量的劳动力,造成严重的就业负担,本来已经气喘吁吁的社会现在又要背上大学生就业的包袱,怎么不步履维艰。其次,整个国家和社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广大待业群众只能通过再就业的渠道来救济,而别无他求,势必会造成“狼多肉少”的尖锐矛盾和冲突。
http://s10/middle/496ee5a3h7ead0d896369&690
http://s9/middle/496ee5a3h7ead0f067028&690
http://s13/middle/496ee5a3h7ead235f6fcc&690
二、企业的因素:企业(也指国家机关和死也单位等用人单位)作为消费劳动力的主要单位应当最大限度地承担起减缓就业的重担。但是,话又说回来,企业是不认同自己的责任的,企业的终极目标就是盈利,他们认为就业也好失业也好与其不关,那是国家的事。是的,但是,我们现在要倡导的就企业作为社会主体,也要有社会责任人感,对社会的安定也要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不断在强化企业的这种人格性质,希望他们也能从国家和人民的角度考虑。之所以是这样的,是因为我们曾经不只一次看到企业对应聘者的苛刻要求和一些就业歧视的现象。比如,以前大家比较关注的是,性别歧视,好多单位只要男的不要女的;健康歧视,对于很多乙肝病毒的健康携带者,企业无情地将他们拒之门外;身高歧视,男女必须达到多少厘米成为准入的第一道门槛,让多少人悔恨不已啊;地域歧视,很多企业坚决只招本地区或者坚决不招某一地区的应聘者等等。这些现象层出不穷,虽然我们的新闻媒体经常报道取消歧视待遇等等,随着公民法律意识和权力意识的增强,例如早些年间发生的蒋韬诉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的案件为许多就业者出了一口气,似乎就业歧视已经不存在或者减少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现在的歧视现象反而越来越多,比如相貌也无形中成为一个重要的条件,很多企业的面试者对待俊男靓女喜笑颜开,这样的帅哥美女很显然就有了优越于其他人的条件。目前的歧视现象并没有减少,只不过是用人单位不再大摇大摆地摆在桌面上来讲罢了,事实的歧视从未消除过。在某些领域,这些歧视反而更加嚣张,例如北京市公务员招考,就分为本地生源和外地生源考试两种,有一种考试或者说有一些机会一些部门是专门留给北京的学生的,外地生源的学生只能眼巴巴地可望不可及,这样明目张胆地表示出歧视,不知道对解决大学生就业有好处还是有坏处呢,恐怕是显而易见的吧!
http://s4/middle/496ee5a3h7ead1783de43&690
http://s15/middle/496ee5a3h7ead17b19fbe&690
三、国家和社会因素:我们不能否认国家和政府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非常关注了,每一年的两会上,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都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但是,从我的感觉上来看,效果不佳。也许国家和政府的努力是对的,政策是好的,可能是下面执行的不利,但是这些都是无从得知的事情。这些年来,我们看到的是:国家和政府不断地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发布政策来鼓励就业,促进就业,但是我们理性地来分析这些规定和政策时,可能发现并不是都是合理和有效的。很多情况下,是政府的一厢情愿并不见效。还有的,也许更值得人关注的是,一些政策在起着相反的负面作用,比如开篇提到的政策,不招用应届毕业生的政策,很明显政府考虑更多的是企业而不是劳动者,不是大学生。试想所有单位都不招收应届毕业生,那么毕业生如何就业呢?这两年将如何度过,这两年中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将异常激化。好吧,两年时间不算长,等到两年之后人不还是那么多吗?并未减少,就业的压力不还是那么大吗?都要基层去,但是我国的基层有那么大的承载力吗?政府是不是有些过于天真和不切实际了呢?两年的基层锻炼我们承认会让人受益很多,但是知识的荒废以及再就业工作的不对接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这里我忽然有这样的想法,号召大学生都到基层去和当年号召学生到农村接受再教育是否有些相识之处呢?
http://s2/middle/496ee5a3h7ead12025e71&690
国家是重视了,但是方法不一定正确。年年见诸报端的当年大学生就业率,我敢说没有一个学校是真实的,都存在不实的现象,只不过这里的水分多少罢了,如果全国的高校当年的就业率都达到80%以上,那么为什么每年还会有那么多的大学生就业无门呢?事实上,这个数字是从高校的院系开始一级一级瞒报的,一直到国家到中央,呈现出来的只能是一片大好的形势,不然很多领导包括高校的领导都要承担就业工作不力的责任,因此才出现很多学生“被就业”的怪现象!
http://s9/middle/496ee5a3h7ead19760078&690
http://s15/middle/496ee5a3h7ead1ae6d20e&690
四、主体之外的其他因素:最近几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很多企业纷纷倒闭,导致失业现象更加严重,对于大学生就业也是难上加难。我们无奈,这是天灾,我们无力,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但是,适逢天灾,我们不想再来个人祸,我们也相信不会有的,以上也许是言过其辞,也许是危言耸听,也许是杞人忧天,但是我们希望看到全社会的努力,来共同推动就业事业的发展,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国家有权,政府有权,企业有权,唯独没有权的是学生,大学生无疑是一个弱势群体。所以,希望相关规定制定中能够充分、全面地考虑各方的利益,维护和保障大学生的就业利益。
http://s12/middle/496ee5a3h7ead1d7af94b&690
http://s9/middle/496ee5a3h7ead1feab958&690
我们愤懑,但是我们没有话语权与政策制定权;我们无奈,我们不能主宰这个事业,也无奈自己的无能,我们知道,这一切也有大学生自己的责任,但是,我们期盼的是我们不要失去希望,这个希望来自社会各界来自我们自己。
青年时祖国的太阳,如果是这样,就让他发光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