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仙净土梵净山

标签:
唐僧石柱宋体梵净山金顶 |
分类: 游记 |
梵净是佛语超凡脱俗之意。自明代万历年间,梵净山就开始修建梵刹庙宇,山上除了建有释迦殿、弥勒殿、承恩寺等庙宇外,还有明神宗皇太后捐资重建金顶庙宇时树的“敕赐碑”,贵州巡抚、按察使建的“禁硕山林碑”和金顶摩崖石刻等,成为当时香火兴旺的“古佛道场”。
登梵净山很不容易,因它地处贵州省东北部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相连的偏僻地区,山高路险,景区内没有建索道设施,这对每个游人的体力和毅力都是个考验。首先要爬越8000多级石阶的“天梯”。山势陡峭爬起来比较费劲,攀爬一个小时后都会气喘嘘嘘,腰酸脚发软。当想到还要下山返回需要保存点体力时,我心中不免有些担心自己的体力。好在每隔1000米的地方就有一处供游人休息的亭子,让人们喘一口气,休息一会儿再上。
通向金顶的石阶建得很不平整。因为所有的石阶都是直接凿于山石之上,绝大多数的石阶还没有成年人的脚掌大。在向上攀爬时,必须在仅能够容纳一人通行的狭道里四肢并用,还得注意拉住台阶旁的铁链,才能慢步艰难地前行。
在攀爬过程中,我不时回过头看山下,满山的石笋、石柱、石峰在原始林海中被茫茫雾气笼罩着,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爬行,来到了半山腰的镇国寺。该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殿宇全部用石料砌成,屋顶是用铸铁盖顶,殿堂面积大约30多平方米,分供释迦、弥勒二佛。殿后建有二座石台,称为“说法台”和“晒经台”。
从镇国寺右转向上走近500米,可以看到一个约高10米的巨型石柱。整个石柱立在山崖的边上,如同一个巨人在此眺望远方。石柱上大下小,好象上头重脚下轻,使人感到有一触即倒之势。但是,尽管山上狂风阵阵,石柱却稳稳站立。从远处看这块石柱好象似一朵蘑菇。因此被称为“蘑菇石”,现成为梵净山的标志性景观。
在峰顶上,有许多是大片层叶岩石堆积成的山崖,造就了不少由重重叠叠的石堆。这些岩石堆砌有序,纹理清析,胳络整齐,“万卷书”就是其中一块最具代表性的山崖。相传,大风吹来时,“万卷书”就会打开,人们就可以在典籍中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据传说:当年唐僧从西天取经返回大唐时,所乘坐的白龙马穿云破雾。马蹄不小心踢到梵净山,唐僧不小心将一叠经书从马背上掉下,使经书就变成了“万卷书”。
当攀爬至金顶时,有一天桥将顶上的如来佛、弥勒佛两庙各占的山峰相连上,此为“天仙桥”。天仙桥上有一处绝景,那就是“舍身崖”。山崖的一半压在桥身上,另外一半伸出悬崖挂在半空中。如果有人在石桥上对空磕头拜佛身体前倾时,石板就会“咣当”一声重心前移翘起。但随着身体的竖起,石板又令“咣当”返回原状。据导游讲,每天在此观望的游人很多,从未见到谁敢前去一试。清代有诗赞曰:“好把人天界认清,幡然跳出此红尘。舍身毕竟身还在,冉冉腾空别有神。”
当攀爬到海拔2200米的金顶后,游人们才算是实现了上山的最终目标。中午在阳光的照射下看云海,那是一番十分美好的景象。云海漫漫,掩映在群峰之中,光线给金顶涂上了一层辉煌的颜色。随着气温的逐步升高,阳光转而呈现出浅红,继而深红。此时在数百里之内红霞一片,云海因为红色的穿透和渲染,朵朵红云映照着整个梵净山,真是好一幅天然的美丽画卷,景色颇为壮观。
在开始下山时,我感到疲劳的身躯显得轻松了,也增加了欣赏景观的兴趣。据导游讲: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67平方公里,38万亩莽莽原始森林是自然保护区的主体,林中有珙桐、钟萼木、铁杉、鹅掌秋等10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这里有黔金丝猴、大鲵(娃娃鱼)、红腹角雉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因此这里被生物学家称为“生物多样性原始生地”。在我国目前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的6个世界性自然保护区中,梵净山就在其中。
当我看到山中还保留有如此原始古朴的生物群体时,不知不觉仿佛信步在凡尘之处,头脑空寂,无忧无虑,心中感叹这里无都市的喧闹和环境的污染,想必到此皆可超凡脱俗,得道成仙。极目远眺,环顾四周,梵净山的雄姿一览无余,霞光云海尽收眼底。在这里,可以观赏原始古朴的森林生态和生物群体,可以领略到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可以体悟到佛学深邃的人文文化。游人们不远万里,艰难攀爬到金顶峰上,追求的不正是这空灵而清净的感受吗?也许只有亲临其境的人,才能真正领略梵仙净土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