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蓬莱”雪窦山

标签:
溪口雪窦山西安事变雪窦寺历史 |
分类: 游记 |
一个秋风送爽、艳阳高照的日子,我同分别多年的海军部队老战友李锡田重逢。他们夫妇陪着我和夫人一起乘骄车从宁波启程,向奉化市溪口镇开去。
到宁波旅游,一般都要到雪窦山风景区去。景区位于奉化市西北,距宁波35公里,乘车大约需要四十分钟。雪窦山风景区由雪窦山、溪口镇和湖下亭三个景区组成,总面积为85平方公里,景点60余处。以剡水、古刹、蒋氏故里和幽谷飞瀑闻名遐迩,在汉代有“海上蓬莱”之称,晋人曾赋“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象”。
汽车经过一段高速公路后,便沿着盘山路缓缓朝雪窦山景区驶去。沿山公路不宽,但是路面很平坦。上山的公路一般都是用一块块水泥石墩整齐地构筑在路边。而这条公路则是用水泥柱子固定几根钢索做防护,这种公路防护的样式我还是第一次看到。雪窦山海拔900多米,有林海1400多亩,气候清凉,幽深恬静,被称为“第二庐山”,是闻名的避暑胜地。到山区旅游最好看的季节是秋季。现虽已是深秋,但在山上依然染尽了翠绿的颜色。迎面而来的片片茂密的树林,各种灌木、花草有绿色、黄色和红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迷人的秋色。无论就近看或是把目光放开望,都是碧绿满眼,鸟的啼啭浮在秋林的高处,像是伴与游山人踏阶的清脆足音。
雪窦山中旅社,是张学良将军第一幽禁地。这里原属上海中旅社管辖,始建于1934年6月,仅有二层楼房一栋,内设客房6间,餐厅一个。1937年1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与中旅社南京分社订下包房合同。半月后,张学良被“护送”到此幽禁。历时八个多月。该房中秋节因厨房失火,将房屋烧毁。张学良移住雪窦寺。几天后,即被迁往安徽黄山。张学良将军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1936年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将军发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逼蒋抗日。周恩来调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2月26日,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南京随即遭扣留监禁。“西安事变”促进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了对日抗战,但他自己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终身失去了自由。由此想到了沈阳的张氏帅府,竟至还有皇姑屯。为了怀念张学良将军,1987年5月,政府拨款按原样重建,并陈列了张学良的生平和业绩,在院内建造了张学良将军的塑像。
妙高台,又称天柱峰,海拔397米,峰顶平坦如台,面积约350平方米。这里背枕四明山脉,亭下湖镶嵌前面深渊,东西南面是峭壁,周围古木参天,环境十分幽雅。居高看青山秀水,眼底风光远收不尽。据记载,宋代高僧知和禅师(10931125年)在此居住20年,每天起五更就上妙高台,坐在大青石上勤奋读书,曾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历代文人学士都到此有绝美题诗。
1930年,蒋介石在此盖起一幢三间两层楼,面积为436平方米的中西合璧的别墅,做为避暑疗养的地方,坚持灵修生活,读《荒漠甘泉》,并自题门额“妙高台”。在历史上蒋介石曾三次“下野”,都是隐居在妙高台。1949年1月21日至4月25日,蒋介石第三次“挂印”引退,在这里住三个月四天,是时间最长的一次。他在到来之前,委派亲信俞济时在这里安置了警卫部队和通讯网络。蒋介石通过完善的通讯技术,遥控南京政府决策层,指使何应钦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指令周至柔迅速修建舟山定海机场;授予来朝圣的陈诚在台湾入境管理上全权等,使南京城里的“代总统”李宗仁根本无法驱动蒋介石经营近22年留下的政府机器,成为国民党历史上一个牵线木偶式的“总统”。
千丈岩,从妙高台走下去,就到了千丈岩。这里悬崖峭壁,瀑布在千丈崖上悬泻,飞瀑随风而舞落入深谷中。整个瀑布落差186米,半壁有巨石相隔,瀑布底脚有仰止桥、午雷亭。瀑布旁建有飞雪亭,专以俯览雄奇壮观的飞瀑。明宋琰曾题《徐凫岩》诗云:“银河一脉泻中天,地胜庐山瀑布泉。脱骨有仙今不返,老松玄鹤自有年。”
雪窦寺,建于1600年前的晋代,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宋真宗赵恒赐“雪窦资圣禅寺”额。南宋宁宗时列为“天下禅家十刹”之一。雪窦寺为弥勒道场,弥勒宝殿筑造雄伟,高大深阔。天王殿中的弥勒佛,貌瘦、戴冠,执一盏莲花灯。佛像只喜不怒,送民间一片欢乐。寺前有罕见的五人合抱的两棵汉代银杏树。
从雪窦山下山后就到了溪口镇,这里是蒋介石、蒋经国先生的故里。武岭门,跨建于武岭山脊,是溪口镇的门户,相传过去是一座小俺堂,旁设茶亭供人歇息。1929年蒋介石将这里改造成二层中西合璧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仿古城楼。门额两面都有“武岭”两字,东面是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先生所书,西面则是蒋介石自题。登楼鸟瞰,苍樟老柏互为争绿,与溪光桥影相上下,溪口山光水色尽收眼底。由于蒋介石是当时中国政坛风云人物,政界上层人士来往较多,整个城镇的建设十分整齐,所有路面都是水泥硬面。老街直横门前,同剡溪相伴随。临街多设饼家,出炉的千层饼尽飘麻油之香,为溪口一道特产,享百年名声。在岸边许多农妇叫卖芋头,为当地人喜食。
文昌阁,是歇山眺檐、庑廊四环的两层中西式建筑,曾是蒋介石、宋美玲居住的地方。建于清雍正9年(1731年),是文人读书聚会的地方,为古代溪口十景之一,称“奎阁凌霄”。1924年清明,蒋介石从广州回乡扫墓,见其“楹栋欹斜”,请其兄拆除改建,次年完工。蒋介石改名“乐亭”,并提《乐亭记》。1927年,蒋介石、宋美玲婚后返乡常住此处。周围有小洋房、憩水桥、钓鱼台、跳水台等景点。阁内陈列着蒋介石、宋美玲的照片和使用过的床铺、家俱、文物等。
丰镐房,是蒋介石、蒋经国先生的祖居。1894年,蒋介石兄弟分家,蒋介石为其两子分别起房名丰房、镐房(源自西周文王建都丰邑,武王建都镐京)后并称为丰镐房。丰镐房原有老屋三间,30年代前期,蒋介石买入族人居住的三房闾门加以扩建。新宅占地增至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整体布局为前厅后堂,两厢走廊,楼轩相接,廊庑围环,富有旧式家福地特色。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蒋氏宗祠,是由新老两所祠堂合成,供奉整个溪口蒋族的先祖。新祠堂建于上世纪初,是蒋介石扩建丰镐房时,为安放三房堂前迁出的祖神位而造,故又称“三房祠堂”。蒋介石自题“忠家”门额。蒋氏宗祠是溪口蒋姓进行宗族活动的场所。诸如节日、红白喜事、家族修谱、庆祀盛典等都在这里举行。蒋介石曾在这里宴请族人,拜祭祖先、翻阅宗谱,观看演出,留下不少轶闻。1939年12月12日,侵华日机轰炸溪口,毛福梅中弹遇难。时任江西省赣州专员的蒋经国赶回奔丧,立“以血还血”石碑一块,存于其母亲罹难处。
蒋母墓道,是蒋介石母亲的墓地。主要包括石牌坊、跨路亭、八角亭、墓庐、坟墓等建筑。墓道全长670米,沿路上山都是整齐的卵石路,周围是茂密的松柏。内有慈庵和孙中山先生等国民党政要拟写的祭文。蒋母墓坐北朝南,三面石墙围护,黄土封顶。墓碑上刻着孙中山亲笔题写的“蒋母之墓”四个大字。该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后修复。
苏东坡曰:“不到雪窦山为平生大恨。”如今,雪窦山已列为国家级旅游区,这不仅是因为城镇山青水秀,也不是因为这里曾是国民党首脑故里而得到建设,而是尊重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所为,是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这时我脑海中又想起1949年5月16日,毛泽东同志向人民解放军发出的指令:“在占领奉化时,要告诫部队,不要破坏蒋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它建筑物。”
落日的余辉将溪口古镇镀上美丽的金黄色,我们乘车缓缓驶离溪口,怀着对溪口的沉思踏上归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