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瑰宝莫高窟

标签:
莫高窟飞天佛教艺术敦煌石窟彩塑 |
分类: 游记 |
在甘肃省安西县的柳园站下火车后,乘坐汽车行驶128公里才到达敦煌市。汽车沿着甘肃西部的丝绸古道,穿过一片片戈壁滩。这里的戈壁不再是寸草不生,星星点点的芨芨草、骆驼刺和红柳给人们带来片片绿色。当汽车进入市区,街心花园中高耸着楚楚动人的飞天雕塑反弹琵琶伎乐天,看到这个敦煌市的标志性建筑,令我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神密的古文化艺术的迷恋。
大千世界,有多少令人神往的地方。敦煌莫高窟,是其中独具魅力的一处。莫高窟座落在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在鸣沙山东麓这个平均高度达17米的崖壁上凿满了密密麻麻的洞窟,形成了规模宏伟的石窟群。窟区南北长1600多米,洞窟开凿在砾山上,分上下5层,高低错落,鳞此栉比,中部尤为集中。现编存洞窟492个,窟内保存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00身,它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年代延续最长久、建筑规模最宏大、蕴藏作品最丰富、保护留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为研究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绘画、雕塑以及民俗风情提供了珍贵资料。它与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走进莫高窟,耳边仿佛响起飞天仙子撒落的余音,眼前佛光四射,仿佛飞扬起飘带、裙裾,听到壁画中传出古韵悠悠的乐声。关于莫高窟的创造,还有这样一段遥远来历。公元366年,一名叫乐僧的法师游敦煌,途经三危山顶时,已觉得筋疲力尽,面对西下的落日,他心急如火,站在山顶四处张望。忽然看见对面的鸣沙山上金光闪烁,好象神佛显现的万道光芒。于是,他感恩圣灵相助,便历尽千辛万苦在此开凿出第一个洞窟。不久法良禅师在乐僧法师的窟侧,开凿了第二个洞窟。以后,在莫高窟开窟建像的逐渐增多。随着隋朝皇帝笃信佛教和丝绸之路的畅通,佛教势力的膨胀推动了莫高窟的兴建和石窟艺术的发展。
敦煌彩塑是莫高窟的主体,现存2300余窟。因莫高窟是开凿在砾岩上,彩塑多为木架结构。先在木架上扎苇草,草外敷泥,再施白粉,然后彩绘。常见色彩有白、土红、石绿等。现存最早彩塑营造于北魏时期。塑像通体高大,通鼻高额,眉眼细长,发卷作螺旋状,面部表情森严。窟内主塑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两侧大多设二侠侍菩萨像。第96窟的“北大像”高达33米,为莫高窟彩塑像之最。在第148窟内的佛像长约15米,像后站立72身子弟,各显悲容,神态各异,是莫高窟最大的一组彩塑群体。
壁画是莫高窟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发展进程及中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窟内壁画内容庞杂,形式多样,就其性质可分为经变、佛传、和本生故事、尊像及曼陀罗、供养人像、澡井和边饰图案等。第61窟西壁的五台山图独具特色,图高近5米,长13.5米,通贯全壁,总面积达60平方米,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壁画。在佛教艺术中,飞天是一种经久不衰的题材。飞天艺术吸收印度飞天的特长,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飞天。莫高窟270多个洞窟绘有飞天共4000多身。第285窟是其代表窟,北魏时期修建。在这个窟的窟顶绘制了伏羲、女娲、日天、月天、风伯、雷神。在这生动形象的天体中,穿插着身材修长苗条、飘带翻卷潇洒的飞天。在南壁佛教本生故事壁画上方,为一条6米多长的飞天乐队,十二身姿态优美、富有韵律的飞天演奏着琵琶、鼓、萧、笛、笙等乐器,为飞天代表作之一。它们是民族艺术的瑰宝,是佛教艺术中璀璨夺目的明珠。
据唐代圣历元年(698年)《李怀让重修莫高窟碑》记载,莫高窟自秦建元二年(336年)始建,至今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莫高窟至今保存的石窟、壁画、彩塑,真实记录了我国从6世纪到14世纪的部分生活和历代造型艺术的发展情况,生动展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天赋和艺术才华。只有当你真正走进莫高窟,进入那栉比相连的洞窟中,对映入眼帘的壁画感到目不暇接时,才会真正理解不少介绍敦煌壁画的书中所说的“浩翰”二字的含义。当面对那一幅幅精湛的画面时,你不能不感到强烈的震撼,胸中升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崇敬,感到作为华夏子孙的无比骄傲。
本世纪初,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使莫高窟一下子蜚声中外,就此形成了国际性的新学科敦煌学。于是,敦煌石窟便以学术和艺术双重的华彩显耀于世界之林。今天,我们以怀古的心情走近敦煌,走进莫高窟,漫游在丝绸古道上,寻找层次丰富的历史景深,感受丝路花雨的时空飞释,品味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是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