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雪域高原西藏行

(2011-07-22 06:57:17)
标签:

文成公主

大昭寺

布达拉宫

历史

收藏

分类: 游记

    我坐火车去西藏,看着列车经过的地方,沿途的风光优美得像画卷一样不断地展开。在那遥远的雪域高原,能看到蔚蓝、洁白的天空,能闻到青草的芳香;远眺常年积雪的峰峦,近视翡翠似的湖泊;地上堆放的玛尼石,屋顶飘荡的风马旗;洁白哈达的缭绕,常年绯红脸蛋的姑娘;酥油灯下的佛像,朝圣路上长跪不起的觐香客﹍﹍。呼唤着我走向那个神奇的地方。

    和睦、团结、统一的历史见证

    唐朝藏族吐藩王朝既和中原建立了亲密的关系。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封吐藩王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布达拉宫就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的。在宫殿的壁画中,就有当年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成婚、以及五世达赖和十三世达赖先后到北京朝见清朝顺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情景。而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玉印及大量的金银工艺珍品格外引人注目。

    大昭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的。进入大昭寺前面的小广场后,可以看到大昭寺的全貌。这里有两块石碑,其中南边一块是唐藩会明碑。唐长庆三年(823年)立,用汉、藏两种文字刻写,以示唐朝与吐藩世代友好。碑的旁边有一棵柳树,据传是由文成公主亲手种植,后人称为公主柳。另一块石碑为种痘碑,是清朝乾隆五十九年所立,纪念“天花”这种病在当时医疗技术落后的西藏终于得以治疗和防治。相传建大昭寺时,几次均遭水淹。后经文成公主推算,整个青藏高原是个仰卧的罗刹女,大昭寺所在的湖泊正好在这个魔女的心脏,湖水乃其血液,所以建寺必须首先填湖,才能把魔女的心脏镇住。文成公主推测出另外十二个修建寺院的地点,以镇住魔女的四肢和各个关节。座落在拉萨市罗布林卡东南角的西藏博物馆内,收藏着一幅非常古老的唐卡,画的就是当年文成公主为建造大昭寺而推算的吐藩地形。文成公主入藏后,将汉族碾磨、陶器、纸、酒等制作工艺及历算、医药等知识传入吐蕃,促进了西藏经济的发展。据藏文史书记载,在布达拉宫、大昭寺等院内都有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在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等处都绘有她进藏故事的壁画。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70寿辰时,西藏六世班禅长途跋涉二万余里到热河祝寿。乾隆对六世班禅到来的政治作用极为重视 ,命仿班禅在日喀则居住的“扎什伦布寺”的形式敕建须弥福寿之庙。这座仿西藏喇嘛寺庙风格的建筑,融合了汉藏民族建筑艺术特色,体现了民族团结和睦关系。

    在拉萨广场中高耸着一座西藏解放四十周年纪念碑,向人们述说着西藏走过的历史。自公元九世纪吐蕃王族解体以后,藏区有些地方实行旗的制度,有些地方实行土司制度,以后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但是,从来没有形成过统一。最近,达赖在国外提出搞“大藏区”,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独立”,这同西藏人民的愿望相违背,同中国的宪法和现行的基本政策相违背。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二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宪法已经确定的,中国已经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才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也符合西藏人民根本利益。正是由于这种制度,才使西藏有了今天的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变化。

    佛教、民俗、文化的人类遗产

    在拉萨市中心有一座占地41公顷的红山。在信仰藏传佛教的人们心中,它犹如观音菩萨居住的普陀山。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就依山势蜿蜒修建直至山顶。巍峨耸峙,金碧辉煌。从松赞干布到十四世达赖的1300年间,先后有9个藏王和10个达赖喇嘛在这里施政布教,是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政权的统治中心。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伟的宫殿是藏传佛教和藏文化最辉煌的象征。布达拉宫里收藏保存了近千座佛塔、上万幅唐卡和甘珠尔经、贝叶经等珍贵的经文典集及大量的封诰、诏敕、印鉴、金册、玉册、匾额、法器、供器等珍贵文物,是藏族文化艺术的宝库,为研究古代藏、汉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公元7世纪,吐蕃王松赞干布在其妻文成公主的影响下,始信佛教。10世纪后期,在吐蕃新兴领主的扶植下,佛教以藏传佛教的形式得以发展。13世纪后期,由于元朝统治者的扶植,上层喇嘛开始掌握政权,信仰藏传佛教,并将该教传入四川、青海、甘肃、内蒙等地,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后,订立了各种政治和宗教制度,使藏传佛教得以发展,成为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

    在大昭寺的殿堂中,存放着文成公主从内地长安请来的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这尊佛像被藏民公认为是最早进入雪域高原的一尊佛像。据说这样的佛像在全世界只有3尊,分别是释迦牟尼的8岁、12岁和25岁等身像。其中原存于印度的25岁等身像已在宗教斗争中被沉入印度洋;另一尊8岁等身像在文革中受到损坏已经不是很完整了;因此这座12岁等身像拥有无以伦比的尊贵地位,无数信徒不远万里从家乡磕头到拉萨就是为了一睹这尊佛像的尊容。

    在布达拉宫、大昭寺和八廓街,汇集宗教文化和西藏的风土人情,使人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郁的藏族生活气息。每天来自四川、青海、甘肃等藏区朝佛的虔诚信徒,他们个个手中摇着转经筒、捻着佛珠,在香炉的桑烟缭绕中,他们口中诵经,磕着等身长头,双手合十依次从头顶、额头到胸前,然后跪下伸展身体趴倒在地上,继而再站起来从头来过,如此循环往复。

    玛尼堆(玛尼石刻),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堆垒起来的、具有灵气的石堆。常放置于山顶、山口、路口、渡口、湖边、寺庙或墓地,用于祈福,成为当地人民的保护神。按照他们的习惯,凡路过玛尼堆时,会口中念念有词,呼唤天神,祈求上苍的恩赐与神灵的保佑,去除灾难,得到幸福。

风马旗(经幡),经幡有长有短,图案也各不相同。一般为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分别象征天空、白云、火焰、水和土地。经幡挂在山口、河边、道旁、屋顶上以及寺庙等被认为有灵气的地方。因为这些经幡上面都印有佛经,在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看来,随风而舞的经幡飘动一下就是诵经一次,在不停地向神传达人的愿望,祈求神的庇佑。

    牛头崇拜,凡到过西藏高原的人都会注意到,无论是在高山之巅,还是在大河岸边,藏民的房屋上,都摆放有牦牛头。牦牛是藏族最早训化的牲畜之一,有“高原之舟”的美称。藏族自古以来就认为万物有灵,牦牛是藏人的精神依托,牛头作为整个牛的精神代表被高高地供奉起来,能为整个民族赢得崇拜和敬仰。

    煨桑,是藏民族一种古老的习俗,“桑”是藏语“祭礼烟火”的意思。用松柏枝、艾蒿、石南等香草的叶子混合青稞麦粒等一起焚烧,那飘出的烟雾可以把天和地连在一起,而且山神闻到燃烧松柏枝的香气也会很高兴。所以,藏族信徒们把它作为敬天地诸神、祈祷福祉的一种仪式。

古老的历史和人文景观,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艺术,见证了久远的沧桑历史,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布达拉宫这座具有浓烈藏式古建筑艺术风格和精湛汉式造型技巧的宫殿,高耸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城市拉萨,在向人类展示着民族的瑰宝和文化的遗产,向过往的游人讲述着美丽的传说和故事。

    雪峰、湖泊、草原的雪域风光

    西藏的面积是祖国领土的八分之一,广阔而丰富。高原和雪山、戈壁和绿洲、湖泊和藏羚羊,组成了一应俱全的地形地貌。“一路见四季,十里不同天。”一天经历四季是很平常的事。早上走过春天的美丽草原;中午经历夏天强烈紫外线的辐射;晚上飞舞着冬天雪花的浪漫。造物主的巨手在描绘了人间绝美的画卷。

    晶莹剔透的雪峰,天蓝得透明耀眼,云近得伸手可及。青藏高原离太阳最近,有最洁净、最湛蓝的天空,有最妩媚的日光、月光和星空。海拔6022米的唐古拉山银装素裹,冰峰林立,峰顶终年积雪不化。这里常常不是风雪弥漫就是雾气腾腾。远远望去,山与天相连,云在山间飘,云朵似棉絮般落在山峰上,分不清哪是雪哪是云。所以当地藏民讲:“唐古拉,伸手把天抓。”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是唐古拉山脉的最高峰,海拔6621米,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这里的山岳冰川高达六、七十米的冰塔林众多,还有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钟乳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川奇景。

    翡翠似的湖泊,镶嵌在高原南北,清澈而幽深。错那湖海拔4650米,是高原上少见的淡水湖。青藏铁路就从错那湖身边贴身而过,最近处只有20米,在错那湖站的站台上就可欣赏多姿多彩的湖光山色,是青藏铁路全线最亮丽的旅游观光车站。错那湖是当地藏民心目中的神湖,每当藏历龙年会有成千上万的信徒前来朝拜。地处海拔4718米的纳木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咸水湖,面积约1920平方公里,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天蓝色的湖水清澈透明,水天相融。暮色中的纳木错湖水被夕阳的余辉照得霞光闪烁,似身临仙境。相传纳木错是绵羊的主护神,所以每逢藏历的羊年,纳木错都要迎接众神前来。这时附近的恰催寺、扎西多切寺、谷穹寺等都会香火缭绕,热闹非凡,转经人群像一条流动的河滔滔不息。

    遍地牛羊的草原,宽阔得无边无际,色彩浓得使人如痴如醉。海拔4507米的那曲,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纯牧业县,在这辽阔、肥沃的草原上有着悠久的草原文化。马是青藏高原上逐水草而居的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忠实伴侣,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一年一度的赛马节在藏历8月举行,在宽阔的草原坝子上,人们都穿上盛装,场面甚为壮观。先是速度赛马,然后是马术表演,青年们争相展示他们是最棒的骑手。老人多坐于土坎之上居高望远,美丽的姑娘们则在夹道两旁为小伙子们加油。入夜是露天歌舞活动,也是青年男女谈情择偶的浪漫时机。

    最原始的高原生态,静止了时间、生命,留存了亘古的苍凉与寂寞。莽莽藏北羌塘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980公顷,平均海拔5000米左右,是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自然保护区。区内植被类型以高寒荒漠草原为主,虽因高寒干旱生物生产量低,能量、物质流动循环十分滞缓,但却能维持着巨大动物种群的生态平衡,这在世界范围内也属罕见。这里有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黑颈鹤等30余种野生动物,构成羌塘保护区独特的生态系统。铁路桥墩间的桥孔可供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自由迁徙,使它们能够适应呼啸而过的列车,在人类社会的夹缝中获得生存的乐土。

    我的目光只是匆匆地掠过西藏,却已被震撼。蓝天、白云、雪峰、湖泊、草原等道道风景所构成的雪域风光启迪的都是心灵:博大对比渺小,壮美表现崇高,纯净象征美好,坚韧战胜无助,孤寂锻造勇敢。这就是雪域高原在我心中留下的多彩记忆。雪域高原西藏行


雪域高原西藏行

雪域高原西藏行

雪域高原西藏行

雪域高原西藏行

雪域高原西藏行

雪域高原西藏行

雪域高原西藏行

雪域高原西藏行

雪域高原西藏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