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中缅伟人
标签:
博爱中山陵祭堂文化历史 |
分类: 游记 |
紫金山古称金陵山,著名的中山陵便坐落于此。中山陵前临平川,后拥青峰,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在浩瀚林海,苍茫山河之间,掩映着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巍巍中山陵是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为民主、自由奋斗终生的革命精神的象征。
孙中山,名文,字逸仙,于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他少怀大志,曾求学于檀香山、香港等地,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后弃医从政,于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和“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1911年10月10日,领导组织了武昌起义,史称辛亥革命,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袁世凯窃国后,孙中山继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呕心沥血,经过“二月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革命活动,他于1921年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北上讨论国事,终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北伐胜利后,按照他的遗愿,将其遗体自北京碧云寺运到南京,于1929年6月1日安葬于中山陵。
中山陵平面呈自由钟型,象征着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唤起民众、争取民主自由之意。陵前的半月形广场是一座八角形石台,台分三层,每层围以石栏。台上有尊双耳三足的紫铜宝鼎,重达万余斤。此鼎铸于1933年秋,由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和戴季陶捐赠。鼎外铸有中山大学校训“智、仁、勇”三字。
由广场踏阶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楹三阙门的博爱坊。这座牌坊建于1933年,高12米,宽17米,全以花岗岩建造,蓝色玻璃瓦盖顶,中门横楣之上镶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镏金大字的石额。这两个字原出于唐代韩愈《原道》“博爱之为仁”一语。据说孙中山先生生前最爱题这两字送人,他毕生以博爱精神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民族的独立自由奋斗不息,“博爱”正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写照。
从博爱坊到陵门石阶是一条长400多米的墓道。墓道两边种植雪松、松柏、银杏、红枫两两相衬,代替了古代惯常的石人石兽,更好地体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而雪松是世界四大观赏树种之一,现在成为南京市的市树。
走过墓道就到陵门。陵门前平台为中山陵第二大广场。宏伟的三拱陵门,是陵区的正式开端。陵门檐下,中门横额上为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四字,出自《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与中国封建“家天下”思想相对立的。“天下为公”是孙中山毕生奋斗的理想,也是对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中“民权”的极好注解。
过了陵门便是碑亭。碑亭以花岗岩建造,重檐歇山顶,上覆盖蓝色琉璃瓦,亭内正中耸立着9米高的花岗岩石碑,上刻“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下款为“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为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楷书颜体,雄健有力。
祭堂处在钟山半山腰,是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四周有堡垒式的小建筑物,并有两座12米高的华表拱卫。祭堂屋顶为重檐九脊,上覆蓝色玻璃瓦,外墙全用花岗岩砌成。祭堂门额上有“民族”、“民生”、“民权”阳文纂字,居中的“民生”门楣上端,又有孙中山手书的“天地正气”镏金大字。祭堂内以云南大理石铺地,东西两壁上刻印着孙中山手书《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全文。祭堂正中是孙中山着长袍马褂的石刻全身坐像,这座雕像是当时世界著名的法籍波兰雕刻家保罗•阿林斯基受孙中山葬事委员会之托,用意大利白石雕刻而成,并于1930年从巴黎运至中山陵的,全部造价150万法郎。坐像下四周镌刻了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浮雕六幅,它们分别是“如抱赤子”、“出国宣传”、“商讨革命”、“国会授印”、“振聋发聩”、“讨袁护国”。
祭堂与墓室相通。墓门分两道,第一道门楣上刻“浩气长存”横额,取自孙中山为黄花岗烈士墓所书手迹。第二道门楣上刻张静江所写“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篆字。墓穴上安放着孙中山穿中山装的大理石卧像,这是捷克雕塑家高琪按孙中山的遗体形象所作。孙中山的紫铜棺就安放在圆形大理石塘5米之下,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整个墓室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沿祭堂外广场两侧后壁有一道门,通向墓堡公园。中为墓室宝顶,呈覆钟形。墓堡后墙设有“中山陵建设史料展”,近200多件珍贵历史资料展现了中山陵的建设和孙中山的遗体奉安全过程。
在中山陵的前广场上,耸立着一座孙中山先生的铜像,这是孙中山生前好友、日本人梅屋庄吉先生特请雕塑家田祥哉制作后赠送的珍贵文物。这座高2.9米,重达吨余,以孙中山先生讲演姿势为造型的铜像,表现了逝者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教育后人永世怀念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