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千寻蝴蝶泉边宋体大理古城白族 |
分类: 游记 |
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滇西高原,西为云岭山脉,东接滇中高原,面积30万平方公里。全州有白、彝、回、傣、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总人口320多万,汉族和白族各占其半,是著名的白族聚居地。在全国少数民族中,唯白族有一部文学史。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它拥有“文献名邦”的美称。
早在远古,白族先民“河蛮”就在洱海边繁衍生息,创造了洱海文明。汉代大理为叶榆群,唐代建南诏国,宋代为大理国。大理是古代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北连川藏,南达思茅,成为滇西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大理以“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和洱海月”的“风花雪月”四大自然景观名扬海内外。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背靠苍山,面临洱海,是历代滇西治府和屯军的所在地。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城高二丈四尺,厚二丈,砖表石襄,四门各建有城楼,四隅有角楼。清代,云南提督驻大理府。1856年,杜文秀起义,攻占大理,将原提督衙门改为帅府,设午门、前殿、后殿、偏殿、后宫、南北花厅等,四周建城墙,称为紫禁城。现存帅府大门、紫禁城部分城墙,帅府内堂大门、白虎堂及两侧厢房等建筑。起义失败后,云贵总督岑毓英对帅府进行改建。1988年维修后辟为大理市博物馆。南城门头“大理”二字是郭沫若手书。
大理古城为棋盘式的布局,城外有护城河,部分城墙保存完整,外墙为砖,上列雉堞,下环城沟,南北城墙上修建城楼。城内从南至北共有5条街道,从东到西共有8条街巷,路面为石料镶砌,青瓦坡顶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白墙青瓦、门窗雕龙画凤,与作坊、商店相连,古寺庙、书院等建筑点缀其间,使古城显得古朴、典致。
在大理古城护国路上有条180多米的“洋人街”。洋人街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到大理古城旅游的海外游客大多都投宿于护国路红山茶宾馆。以后宾馆附近逐渐开设为海外游客服务的餐厅、酒吧、饭店等店铺,形成海外游客较为集中并具有特色的旅游一条街。1997年3月,大理市政府出资改造洋人街。改造后的路面宽5.4米,路中采用宽0.6米的大理片麻岩条石细凿铺砌,两侧人行道为2.4米,采用细凿青石板错缝铺砌,并修建2处雕塑喷泉,4组照明宫灯,把古城古街装饰成具有现代建筑气息的商业步行街,吸引着金发碧眼的“老外”,在这里寻找东方的古韵。这里的云烟、云茶、云药等是海内外游人首选的物品。大理石工艺品约有200多个品种,主要有文房四宝、花盆、花瓶、灯具等,使人观后爱不释手。少数民族妇女用手工缝制的桃花挂包,是在棉布包上通过桃花刺绣的方法,绣出各种图案,形成风格不同的挂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由民间手工染印的蜡染工艺品,以纯棉布为面料,通过蜡染着色形成不同花色,再融合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形成不同的动物、花卉、风景等图案,用它制作的各式服装、挂包、壁挂等古朴、新颖、大方、别具韵味,受到不同年龄段人们的喜爱。
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2公里的苍山应乐峰下,为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建筑的一座颇具规模的佛教寺庙。原寺庙已毁,由大理市政府投资新建的寺庙规模宏大。三塔耸立于崇圣寺前,更显得高耸挺拔,气势磅礴。白色的三塔在苍山、洱海、蓝天、绿野中,格外瞩目,成为大理文化的象征,人文景观的标志,是云南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
主塔名为千寻塔,建于唐开成元年(836)年,是一座密檐式方形空心砖塔,底宽9.9米,高69米,共16级。塔基为上下两台四方形双基座,四周有青石板栏杆。正东砌照壁,镌有“永镇山川”四字,为黔国公沐英后裔沐世阶所题。塔身由下而上,每级结构基本相同。每层出檐,四角稍上翘,不用柱头拱等,以轮廊线取得艺术效果,塔身通体抹白灰,象似玉笔擎天。塔顶有铜制覆钵,上置塔刹,造型颇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时期典型塔式。南北2座小塔,约百多年后宋微宗时期(1001——1125年)才建,在主塔之后97米,与主塔侧距70米,成鼎足之势。两座小塔都是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均为10级,各高43米,1级无塔门,无装饰。从2级起,每面有券龛,内置佛像1尊,还藏有经卷、金银器、莲花、花瓶等文物,塔顶有流金塔刹,显得十分华丽。三塔与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三圣像、圆护手书的佛都匾并称为崇圣寺的五大重器。
相传过去洱海一带经常发生灾害,当地人建塔是为了镇灾避邪,保一方平安。三塔成为大理平安的象征。三塔具有神奇的抗震能力。据记载,明代正德乙亥(1515年)5月6日发生地震,千寻塔“折裂如破竹”,10天后又自动弥合,安然无恙。1927年大理发生强烈地震,城内许多房屋倒塌,而三塔巍然不动,仅震落主塔顶的宝刹。由此看出三塔的建筑工艺具有很高研究的价值。现在三塔周围增添了射灯,每天晚上9时开灯,远观近睹皆宜,夜幕中金碧辉煌,甚为壮观。
蝴蝶泉公园
蝴蝶泉在苍山云弄峰下的绿树丛中,是一处罕见的天下奇观:清冽的泉水从一棵古树下泊泊流出,汇集成潭,潭边有一棵古老的蝴蝶树,每逢夏天,蝴蝶树开花之季,清香四溢,招来无数蝴蝶在泉边飞舞。最为奇特的是蝴蝶由树枝上连须勾足,一串串连接数公尺长垂至水面,游人看此壮景,无不称绝。蝴蝶泉,不仅是一泓美丽的清泉,更是一汪爱情的圣泉。据白族民间传说:苍山上的年青猎人霞郎与洱海边的妙龄少女雯姑相爱,因反抗领主霸占雯姑,双双投入潭中殉情,便从潭水深处化成一对彩蝶飞出,翩翩起舞。后人为纪念他们而将此潭取名为蝴蝶泉。两人投潭化蝶之日是农历4月15日,每年此日便被定为“蝴蝶会”。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到此游览,他撰写的诗文,使蝴蝶泉声名远扬。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五朵金花》,更使它蜚声中外。1961年9月,文坛巨匠郭沫若来此游后题诗曰:“蝴蝶泉头蝴蝶树,蝴蝶飞来千万数。首尾连接数公尺,自树下垂凝花序。”为了让蝴蝶泉边再现当年彩蝶飞舞的自然奇观,而今在蝴蝶泉边建起了蝴蝶馆,进行人工繁殖的实验,经不断努力终于成功,使慕名前来的游人满意而归。
清泉从砂石中涌出,聚在一个约50平方米的潭内,泉边砌有大理石栏杆,正中镶着郭沫若手书“蝴蝶泉”和“泉涌蝶舞”的石匾。凭栏下望,泉底是五色斑斓的鹅卵石,珍珠似的水泡不断上冒,浮上泉面,映照出人影晃动,摇曳多姿。泉池四周,林木秀拔,旁边建有观泉亭搭建演唱舞台。穿着绚丽白族服装的青年男女,在乐器的伴奏下,正在演唱《蝴蝶泉边》的歌曲。那婉转动听的歌曲声,使几百名在场的幸运游人听得如痴如醉、如梦如幻。随着爱情圣泉蝴蝶泉边升起的这一象征人间纯真爱情的优美旋律,人们眼前仿佛再现当年彩蝶飞舞的自然奇观,脑海中浮现出金花与阿朋的爱情故事。这时,蝴蝶泉边的蝴蝶,这些象征着爱情的精灵,也显得那样的多情、那样的可爱,在灿烂的阳光中,它们在蝴蝶泉边不停地上下翻飞。整个演唱使人们完全步入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充满浓郁诗意的艺术境界之中。
在旅行中总有那么一些终生难忘的情景、终生难忘的时刻。蝴蝶泉边听民歌,这一充满了诗意、充满了美好的幸遇,跨越了时空的隧道,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