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整治闯红灯 曝光其实是个好东西

(2010-10-12 00:26:40)
标签:

宿迁

《扬子晚报》

百日会战

斑马线

狠招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整治闯红灯 曝光其实是个好东西


    杨光志

整治闯红灯 <wbr>曝光其实是个好东西


    10月9日,宿迁当地媒体刊登了一组照片,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进行曝光,不仅有违法人真实姓名和家庭住址,而且配上当事人违法行为照片。根据宿迁市出台的实施方案,该市将对行人、非机动车走快车道、闯红灯等八类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整治。(《扬子晚报》10月10日)


    如果之前某些城市以交通协警等猫在暗处悄悄拍摄违章以处罚司机算是一阴招,宿迁这实名曝光无疑算是一狠招甚至损招。这个狠招最受诟病处在于,打击小违章火力过猛,举措失当,涉嫌侵犯个人隐私。同时,此招有可能除了讨好当地政府首脑外,在舆论支持上会处于上下不讨好的尴尬境地:代表草根的群众,接受起来会有抵触,不就是虽然红灯亮着,但瞅着没车经过的间隔逮着机会冲过马路吗,(这在某些布局不合理的红绿灯设置地,还有着善意违规以提高行事效率的相对合理性),何至于拿我们的尊严与隐私来暴晒?代表精英的书斋式理想化的规则制定与维护学者,也会从法理依据层面,论证出“药不对症”、“用药过量”、“有违公平”等等结论,加上此法施加的对象大都是平头百姓,没有私家车,更没有警车开
道呼啸而过的威风,便让这“苛政”缺乏了民意基础。同时,所谓“百日会战”,更让这举措添多了运动式执法的急功近利性与法律张驰失度的人治特色。


    在城市多事的十字路口、斑马线上,仔细捉摸这秩序的风景,品味着为维护秩序而出台的举措及其反馈,有时可以悟到国人很多骨子里的好恶移植与评价的随意性。曾记得,同样是这样的斑马线上,那些属于民间行为的,对付强势群体的监督与纠偏,大都获得喝彩声,譬如“专拍哥”吕建福,堵着门专拍滥用职权公务车,可谓是媒体自觉监督之最可敬者;譬如一砸成名的“拍砖老人”,74岁的阎政平,砸出一片“叫好声”……这其中,无疑也是将仇官仇富情绪无端地移植于本该“违章面前人人平等”的交通十字路口、斑马线上。


    在我看来,整治闯红灯,曝光其实是个好东西。国外很多文明国家,对于不文明行为,尤其是特权行为,动辄实名曝光,以此作为利器。应该知道,既然是违章面前人人平等。平头百姓也不能享受特赦,也不能因为大街上有特权车横行就自己也来点小违章找平衡。同时我们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换了是你,你当这个城市的交警队负责人,想要在整治交通秩序上出点彩,上级要求立等可取及时见效,短时间你会拿出什么招呢?稍微动动脑筋便会想到——曝光是个好东西。这同银行曝光欠账老赖一样,希望借助国人的“好面子”心理,希望通过民间舆论的力量,将街面秩序迅速变好,这种借力,虽然矫枉过正,但应该可以理解。


    在法律条款尚不够致密,当法理还受着传统公序良俗的渗透与修正的语境下,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治理的招数够不够狠,而是狠招是不是公平地施加于每一个道上的车辆与行人。不患狠而患不均,同样是这条道,时不时地来上一场群众靠边受堵,而官车呼啸畅通无阻的“大戏”,秩序维护者对官宽松对民严厉,这才是最致命的秩序破坏者,这才是官方举措民心渐失的由头,这才是“实名曝光”让民众郁闷不服的的根源。在前期宣传充分告知的基础上,在同样法规尺度的制衡下,持续恒定一视同仁地实施狠招,我想,百姓是不难接受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