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办讲原则 没错
天才难成长 堪忧
杨光志

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天才”。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省招办拒绝投档。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的高三应届生孙见坤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学的门,却“搞不定”招办的章。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丁光宏认为,如果陕西省招办对孙见坤网开一面放行档案,可称为“开明”;若按照规章将孙见坤“卡”住,则可叫做“严格”。(8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应该说,高考从来就是一种有缺陷的选才方式,是一种录用通才而不是专才的测试手段,一考定成败偏爱应试才能,通行多年,成就了很多人,也错过了一些天才。尽管高考有无数的弊端,但其以竞争机制的相对公平性而获得尊重。分数一把尺子量到底的高考,可以说是一些在生存环境或身份地位上输在了起跑线的孩子们,唯一能够深情仰望的公平正义,是这个世界给予的种种希望泡沫中尚可相信的一种,足够上升到一种信仰的高度。所以,孙见坤既入高考门,就得服从高考特定的游戏规则的限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这意义上看,陕西省招办坚持原则没错,甚至在各种严密而刚性的制度防线见权贵而软、遇钱财而溃、触利益而懈的现实语境下,这还是时下比较稀缺的一种品质。
高考令人尊重与诟病的一个特点是分数见真章,这是可操作的看得见的公平,也是机械呆板教条的根源。天才,这本来便是一种个性化的模糊判断,天才这个词汇,不会被冰冷的高考承认。所以,8教授推荐不了一个国学天才的实质症结,在于天才没有更多成长路径,这才是中国令人堪忧的事情。高考把持着入学就业安身立命的唯一通道,结果当然是千军万马挤破门,也似乎是中国学子的宿命。
童话大王郑渊洁基于对中国校园的失望,甚至不让其孩子去上学,而是自己在家“独门传授”,这样的“私家”另类教改,结果也成功了。但其做法往往不易复制,因为很多家长不是没有郑渊洁的学问,就是没有其经济实力。对于孙见坤的出类拨萃,我甚至设想,能不能有一种灵活的制度设计,让教授俯就他,而不是他去求大学门槛的恩准,特事特办,特许私授,直接读研。这种设想的前提是,国家要为教授的走近天才大胆埋单,哪怕像做期货,有风险。
总之,打破“一考定终身”,设计出更多让一些偏才怪才特长生成长的渠道与路径,已刻不容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