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让座,谁动了我的奶酪
杨光志

昨天上午,一名孕妇在南京奥体中心开往迈皋桥方向的地铁上,主动让座给一名七旬老人,然而老人又将座位让给了16岁的孙子,孕妇不满,又将座位索回。接下来,双方反目一路脏话。(8月8日《南京晨报》)
公交车这个座椅,从来是考查国人道德素质的最好较场。鲁迅先生说,在中国动一动椅子,都是要流血的。从孕妇不满老人把座位转给16岁孙子引发的反应看,此言果然不谬,这场公交车座位之争虽无流血,也引爆了一轮破口大骂。
在误会(老人并不知少妇为孕妇)也来搅局的情况下,尚不显怀的孕妇追问“谁动了我的爱老之心”,老太太追问“谁动了我的护幼之心”,那十六岁的孙子,大概只能茫然——我招谁惹谁啦,我奶奶让我坐,我坐下了,凭什么要骂我?
看看吧,集中巧合了如此特定身份角色的一场不大不小的闹剧,估计连最理性的评论家,对此也会挠头,以范伟式的语气感叹——“有点乱”!
那么,这遇事得找症结,得打破砂锅问到底,应该说,在这件事中,孕妇没说的,值得顶。老人呢,年龄那么大了,且护犊已成习惯,没有人告诉她这溺爱会误了子孙前程,正如刚刚过去的那则不可思议的新闻:23岁小伙杨锁被溺爱而懒惰成性,竟至饿死。老太太的人生经验已定型,已没法具备重新学习科学培育儿孙的基础。而这个16岁孙子,在这样的家庭教育氛围中,也不可能天然具备16岁小伙子该当具备的自立与责任担当,估计从心理上,他甚至还没有断乳……
事情出了,社会主流舆论会充当家庭教育误区的纠错者,让当事老人与孩子悟到某些常识与真理,从而更加明确社会角色认知,学会此类情况下的常情道理与文明表现。但我认为这还远远不够,我希望看到如此闹剧甚至不要出来,那么,前提便是,我们需要营造一个道德的天堂。中国的诸多社会闹剧,根源在于政府缺失对于国民素质教育的责任担当,除了“关心下一代协会”这样一个常常虚有其名无所作为的社会群团组织,没有更多的法律和机构来为青少年的成长保驾护航。包括,义务教育法成为天下最不严格执行的法律,包括,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教育的失误,在没有闹出笑话与悲剧之前,常常没有法定机构与人群前去进行干预纠错,国人“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陋习不能获得法律架构的赋权来校正,举例来说,邻居哪怕将儿子往死里打,也可能不会获得社会救援。因为“爱莫能助”。
所以,我建议,国家法律要更多地制定细则,以适当地介入家庭生活,包括对青少年成长教育的必要的强力干预,一定要抓紧。所有小孩不仅仅是家庭的,更是社会的,国家的,那么,从小使其一路被国家呵护,便其健康成长为栋梁,是政府的责任。只有这样,那些少年与青年,才会从小就懂得——在奶奶被孕妇让坐时,心怀感激,并代替或提醒奶奶,给孕妇道谢;同时,在奶奶让自己坐时,悚然自警,我都16岁了,怎么能安然坐下——让道德和法令来告诉孩子16岁的应知应会,这,委实误不得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