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潘鸿强曾生活于一个政府有钱的国家

(2010-07-26 16:32:32)
标签:

经济

产业工人

gdp

潘鸿强

中国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潘鸿强曾生活于一个政府有钱的国家


    杨光志

潘鸿强曾生活于一个政府有钱的国家


    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的潘鸿强生前是一名有31年工龄的国有企业工人。6月10日清晨,他在车间用一把机床刀挥向自己的脖子。他的遗物之一是一张工资存折,死前存折里只剩下0.46元。(7月25日《华商报》)


    《华商报》选取了一个个案,对老国企产业工人的生活现状进行了点状描述,个案因自杀而显悲情,但这一拨人的命运多舛有很多相似之处。我的家乡与中国汞都贵州省万山特区相邻,对于老国企产业工人的命运,我耳闻目睹无数潘鸿强式的例证,在万山汞资源逐步枯竭后,2001年,万山汞矿实行政策性关闭,也就是事实上破了产,那数千失业工人,顿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有去为农民打短工的,有去南边卖苦力的,还有以身体来赚钱的……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慢慢被边缘化,湮没于人海,被人淡忘,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他们还得用比一般人更为艰难的途径,来应对种种生存的考验。


    潘鸿强的离婚,非感情原因,考虑的是利于儿子的教育,潘鸿强的低薪,非个人能力原因,而是所处国企度日艰难导致,31年工龄,600元月薪工资,怎一个“穷”字了得?怎能担托起“尊严”之重任?潘鸿强的最终选择自杀,是被房子压垮的,一桩桩一件件堆积在他身上的“稻草”,或许有无数个可能性解救他,比如最低工资标准,比如困难企业补助,比如主动选择失业可能获得的失业保障金,比如倾斜社会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甚至于,潘鸿强的个人社交圈,出来一两个“贵人”相帮,悲剧也或将避免。对这一切,潘鸿强的儿子想不通,想弄清楚“压垮我父亲的究竟是什么”,我们也都想不通。


    国家GDP增长在不断报喜,为何国富民不能强呢?国民同享改革红利的脚步,缘何如此之慢呢?如果国家的发展与强大不能以国民的普遍幸福为目的,这样的发展还有什么意义呢?从相关搜索我们得知,庞大的中国,直到2006年,尚有2365万人没有基本脱贫,贫困人口仅次印度列世界第二,而且这样的贫困划分标准,又与国际通行标准有所区别,如果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提出的人均每天消费1美元作为贫困线的话,中国农村及城市贫困人口加起来,将可能突破2亿。


    那么,我们能否从潘鸿强们的悲剧中,警醒过来,反思一下如何让老国企产业工人不至于连对付生存也对付不过去?如何对工人、农民、城市基层低收入家庭,以更快捷的方式覆盖以更为切实的社会保障网?让GDP化为种种国家普惠国民的种种好处,让国民上得起學、看得起病、有衣穿有房住,这真的是难以企及的世界难题吗?


    潘鸿强死了,反衬出局部地区的国家对于子民的责任缺位,呼唤着社会保障体系需要更加严实无缝地铺就,呼唤着平等国民待遇、消除产生社会两极分化的土壤和社会病灶,包括《社会救助法》、《慈善法》等指向弱势群体的法律体系,也不能再千呼万唤出不来了。


新闻链接: http://news.163.com/10/0725/04/6CDL20DI00014AEE.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