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师范生可免试读硕 “捆绑”加“诱使”
杨光志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宋永刚表示,免费师范生须在农村任教两年。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可申请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5月27日《重庆晚报》)
自2007年开始实施的免费师范生制度,进入第四个年头,第一届免费师范生即将毕业。2007年制定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要求,免费师范生一般要回到生源所在省份的中小学任教10年以上,三年后,这一捆绑契约随着刚刚公布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而更加明晰。其核心内容,冠上一个似有实无的“双向选择”帽子,而主要押解“绳索”,是“须在农村任教两年”,外搭激励“画饼”,是“可免试读硕”。这算是在“捆绑”上加上一勺“诱使”,也真难为了政策设计者们。
于是,3.4万主要来自中西部贫困省份的免费师范生们,将怀揣着不同的心思,即将为他们享受到的“免费”做出回报。从生意的角度,这得失的平衡是合理的,从国家的设计,也可以理解决策者为教育强力注入高素质师资的煞费苦心,而若以人为本,从学子们具体个人的人生发展差异,以及教师生存待遇的严峻现实看来,却总有些苦涩的个中三味,让人尴尬而难以释怀,其中典型的情绪无疑会有——“我不就贫穷一点么,为何将自己的人生选项变得那么逼仄?”、“入校时,我不懂得选择,但四年后我才知道,我不喜欢教书”,如此的抱怨与反诘,也许竟然会出现在奔赴岗位之前。
绑着人就业,就如同捆绑做不成夫妻一个道理,任何时候都面临着“值”与“不值”的最实际的现实拷问,在这里,国家设计与个人愿景的不协调,是显见的,而从多变的现实发展动态来看,捆绑这些学子在农村教育岗位上的绳索,也将是无力的——违约赔偿,当一个高薪唾手可得的岗位诱惑降临时,这绳索一挣即断,计入挡案,在举国征信体系还很脆弱的当下,谁会在乎?经济所有制多元的时代,职场准入还没有普适性的一定之规。出农门还想再往龙门打望的寒门学子,在如此纠结搓揉的心结下,又怎么去全身心教育孩子?
若能让人笑着去履职去奉献呢,则需要改变很多很多,包括改变教育投入居然N多年达不到GDP4%的荒谬,包括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荣誉激励机制与良好风气,包括切实均衡教育资源,包括切实提高基层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坚守农村校园的教师待遇,总之一句话,要让人觉得当老师值,物质精神回报充裕,留住其身的同时还能留住其心,不然,就算是“免试读硕”,而且还限定是教育硕士专业,那不也只是“糠箩篼继续跳到糠箩篼”吗?抚不去贫寒的伤痛,换不来尊重的目光,其待遇区别也仅在于从农村教职改为市区教职,粗糠换细糠而已,米在哪?
总之,免费师范生制度,只是国家饥不择食的短效江湖救急的杠杆工具,要真使最好的人才乐意安心于讲台,不靠这种贫寒学子面临高学费无计可施的被迫“入伙”,不靠类似于“嗟,来食吧”的先赐予后索取,它需要鞭打一切对于教育的短视与漠待,它需要整个国家建立起一个基于民族利益大局激励相容机制,它需要“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不是口号而是暖人心脾的真实幸福感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