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德量化,一次痛苦的蝶变

(2009-09-22 15:54:47)
标签:

教育

师德

蝶变

绩效工资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师德量化,一次痛苦的蝶变

 

    杨光志

师德量化,一次痛苦的蝶变

    老师为学生做的事情到底该怎么去衡量价值?日前,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的考核办法,明确了绩效考核将和师德挂钩,不与升学率挂钩,并将出台师德量化标准。为此,南京29中教育集团致远校区开展了一次“师德量化”大研讨,没想到这次研讨让很多一线教师的师德故事涌现出来,哪些属于师德,师德与工资究竟如何画等号也引发了不少质疑声。(《扬子晚报》9月21日)

 

    对于一种百年才可显效果的“树人”事业,在某种意义上讲,其师德是无法量化的。师德成为绩效工资的评估载体,在实际操作中,一定存在有某种不可逾越的鸿沟。盖因,师德是缘于心的,属于精神层面的抽象无形的,而且,不计名利,不图报酬,大公无我,毫无私心,本身也是道德的天然属性。这一与报酬挂钩,便有着天然的冲突。

 

    但以有形的规则来促进良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健康社会的必然追求。正如孝道,也是无形的,但国家法律将对父母的赡养作一种底线规范与保障,也是必须的。多年应试教育的恶果,终于在时下唤来了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举措,其以绩效工资奖惩手段来促进素质教育的用心,或将引导教育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回归。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只能迎接它,完善它,而不是在改革实施之初,就打压它,并以“无法操作”而抛弃它。

 

    师德量化,一定会受着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制约,及教育领域传统操作惯性的影响,目前最令人担忧的,是教师们只求其形而不具其质的表象师德追求,诸如新闻里所显示的,改变发型、穿着时尚、加班工作、自掏腰包关心学生……种种爱心付出,其实是无价的,甚至是粘了“铜臭”便会变味的,若此类举措是为着换取“绩效”的奖赏而为,则既显别扭,也无法持久。缘于心、表于形,靠内心认同与自律精神持之以恒的师德与爱心,天然地需要一种牺牲精神作铺垫,而师德量化,只能相对地对于这种牺牲作出不甚“精准”的奖赏。

 

    在师德量化改革初步试水之时,要在通过种种建设性的实践与反复尝试中积累经验,就目前而言,为打造一种相对合理的操作方式,笔者认为,在师德量化的操作上,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其一,在大的层面,要使整个国家社会人才评价标准及职场准入门槛有系统的、全方位的改革,从而反推教育的培养方式与终级目的作出相应调整,要让教育走出产业化的误区,使教育领域体现出一种国民精神的高尚与干净的本来境界。其二,在校方等行政体系的评价之外,要更多地加进服务对象的声音,杜绝校长“说行便是行”的一言堂人治痕迹,以家长、学生、社会的长效评价来体现民意,包括建立教育产品(学生)的追踪与反馈评价体系,以学校教师育出的“人才精品”、“社会栋梁”来为教师加分,以育出“问题学生”、“社会蛀虫”来为教师减分,使绩效量化能在更长远更广阔的社会评价平台中进行。其三,将前期病态地强调升学率等趋势进行强力纠偏,将“不出次品”加以充分强调,使“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成为教育团队的追求目标和价值标杆,必须要让学生先学会做人,在此基础上再图成才。将此软指标变硬,其意义不可小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