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警惕重庆高考作文题“我与故事”中的政治陷阱

(2009-06-07 22:14:04)
标签:

教育

作文题

高考

陷阱

重庆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警惕重庆高考作文题“我与故事”中的政治陷阱

 

    杨光志

http://blog.cqnews.net/attachments/2009/06/43878_200906072201351DRND.jpg

    6月7日上午,接重庆华龙网博客管理员小阳短信,她邀请我参加华龙网博客组织的“写高考作文”活动,我答应了,当即上网搜重庆高考作文题,第一时间搜出来——“我与故事”。同时也搜出了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也看到对于“我与故事”这一题目的网络调查,在网络调查中,多数网友认为偏难,我估计这答题的“网友”多数应该是家长或者其他社会各届人士,而不是考生,因为真正的考生在高考进行时中,应该不会有时间来应答这种调查;所以,来自腾讯大渝网的另一则消息称,考生认为作文《我与故事》,是有史以来最简单的。这个信息我认为才代表了大部分考生的感觉。

 

    考生认为简单,我也认为简单,一个人长到十七八岁,谁没有故事呢,谁没有获得过“故事”耳濡目染的发蒙浸润与潜移默化的启迪教诲呢?这样的题目,或抒情散文,或哲理小品,或说理论证,均可操作——我闭目半分钟,开启了记忆的窗口,孕育起饱满的情绪,准备下笔——

 

    可是且慢,多年来写时事评论,令我的审题思维不是朝着“欣然接受”的路子上走,而是超越于题目本身,将怀疑的目光盯在了“故事”两个字上——这“故事”二字有文章,因为,它紧扣了重庆时下由官方倡导的“讲故事”的活动,而这一点,考生们若没有清醒的警觉,则无疑会在此后的高考评卷中“吃亏”,若我的这个判断准确,则下一个判断就顺理成章——重庆高考作文题“我与故事”中——藏匿了一个“政治”陷阱,这或将对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子,造成作文竞争中的不公,亦即,若作文写到了“红色故事”以及对自己成长的正面影响,就有可能获得高分,而若写成天花乱坠的神话鬼怪故事对于自己灵魂深处带来的愉悦与想像力的锻造,则有可能分数不高。

 

    循着这种思路,我甚至愤懑了,对于想出这种高考题的专家教师,我觉得实在无语。继而,对于教育的政治功用倾向在重庆的登峰造极,我感到极度郁闷。回头对比其他各地2009年的高考题目,无论是全国卷1作文题《路径》、全国卷2作文“根据阅读材料,自拟题目”,还是北京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上海的《金融风暴中的我》、天津的《愿景》、广东的《谈“常识”》、江苏的《品味时尚》、江西的《兽首拍卖》、湖南的《踮起脚尖……》、安徽的《生活给我智慧》、湖北的《站在____门口》、山东的《见证》、宁夏的《善良》、福建的《这也是一种_____?》、四川的《熟悉》(它怎么不写《感恩》呢?)、辽宁的“沈阳全民读书月 从构形角度写”、浙江的“从《绿叶对根的情意》歌词自拟题目作文”、“小动物学游泳引发的评论”……有哪一个像重庆这样,将作文题藏匿着一种令人厌恶的媚官心态呢?重庆的教育,就注定是政治的附庸,而不能超然于暂时的时政功用需要,将眼界放开阔一些吗?

 

    这样的思路,同时也存在于前期对于重庆精神的研讨——相关专家、课题组,什么耗时多少多少,精心提炼——出来了8个字,或者16个字,这些应景“成果”,不能说没有积极意义,但一过度阐释,便搞笑了。

 

    一任官员有一任官员的施政风格,一任官员有一任官员的施政口号,这不奇怪,李云龙亮剑,余则成潜伏,一亮一潜,都能打胜仗,这是官场的事,这是大人的事,而刻意将其渗透于教育之中,则是对教育终极目的的误读甚至戕害。

 

    学者肖雪慧将中国教育过于注重政治功用目的的危害分析得很透彻,认为“教育缺乏自己的独立品格”,其严重性甚至超过了“应试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来看重庆这个或将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高考作文题,《我与故事》,实在是失望之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