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本的医生培训 患者心里还将拔凉拔凉
杨光志

昨日,北碚区在职60名医生和47名即将走向医生岗位的在校学生,首次参加了如何与病人交流的“行医技能”考试。此后,重庆6万多名医生将培训如何与病人沟通。
(5月25日《重庆晚报》)
纵观本次考试及将要进行的培训,其用意无非是强化服务软环境,以医生学会“做人”技巧来提升医院的人文素养。这样的举动,无疑有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质量的有限进步意义,值得喝彩的同时,还必须看到,这其实仍是治标而没有治本,难以承担从根本上改善医德医风的历史重任。
因为,这样的举措,本质上是依赖于医生的医德自律,它只与医院自我溢美的“包装”有关,在利益链条上同舟共济的各级医院及其上级那里,缺少来自患者与制度要求的外部强制力,就必然逼不出医疗机构与“自家人”较真的原动力。
当医疗机构“垄断”的病毒不除,当医改还受阻于坚硬的现实土壤,当公立医院90%资金还得自筹(说白了也就是从患者身上赚)的时候,“拿患者谋取利润最大化”就是医院的当然潜规则。笔者就亲历过医生“亲切”问诊背后的猫腻。家中老人入院,医生问诊中兜老大圈子“关切”地问起“老人家有几个子女?都在什么单位工作?”这种问候的话中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保证有埋单能力,二是确定是否开大处方……这才是症结,这才是更该改的医德。医疗费用之昂贵使得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有病不敢医,“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癌症”,坊间对医生的抱怨甚至有“医生越来越像杀手”的过激比喻。此种世态不改变,此种体制不革新,医疗机构不能彻底去商业化,医院的公益性,就必然会向牟利目的低头。而光凭医生态度的治理,就只是一种浅层次的行风倡议性治标,弄不好,还会被患者理解为各医院在盈利性竞争越演越烈下而祭出的哄钱高招。
新闻链接:http://cq.people.com.cn/news/2009525/200952582829.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