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政策“说明书”要通俗明了
杨光志
http://blog.cqnews.net/attachments/2009/02/43878_2009022512444019gtY.jpg
重庆九龙坡区含谷镇谷东街42号61岁的杨正林在门诊看病花去53000元,但当儿子拿着他的医疗费到当地医院报销时,被告知最多只能报销50元(一档门诊每年报销最高限额),原因是他的医疗费全部都在门诊……不懂报销政策,九成市民吃亏。(2月24日《重庆晚报》)
医保政策是善政,关系到千家万户,九成市民吃亏的事实,不能怪市民不懂报销政策,要怪得怪医保政策“说明书”不够通俗明了。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应通俗易懂地告诉他:你应该怎样看病才最省钱,才能最大化地报销,你将政策解读全交给市民去自学成才,从参保过程到具体报销结算清单,不是这里要分“档”,就是那里要分“级”,这边有个药品适用目录,那边有个报销层次额度,操作起来又多是IC卡操作,还这一“转”,那一“结”,这里一个百分比,那里一个余额数,整个计价公式,需要至少高中以上数学程度的人,才略知端倪,这对于普通市民,完全是一种折磨。
医保政策的“说明书”要让市民懂,不要用诘牙艰涩、深奥莫测的文字,让市民晦涩难懂、雾里看花、看得头大,应照顾到市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现实,尽量少一些专业术语,多一些日常话语表述,少一些笼统粗糙,多一些具体细化。这是医保能完成全民参保并起实际效果的前提。
同时,社区管理机构要起到“一人有难众人帮”的领头羊作用,在自己辖下有病人出现时,要将医保政策解释作为“帮扶内容”甚至“应尽义务”。平时,可请相关专家多做一些医保知识普及的通俗讲座,以每个市民“弄懂”为基本及格线,免得市民事到临头,总是江湖救急,或者事后又来“维权”甚至“闹事”,类似杨正林这种,力图争取“特事特办”,最终是否争取得到暂且不论,光这过程就平添了许多烦恼。政策制定者、管理者、执行层觉得市民是自己看不懂怪不得别人,无理取闹,市民便觉得规定有陷阱,忽悠人,完全是让人吃哑巴亏,有苦说不出,有苦无处诉。一个善政便弄出了闹麻麻的乱象,名为医保,实际却保障不力,破坏了和谐。
另外,城乡标准不统一、区内区外比例不一、只能到定点医院、什么病该哪一级医院,转诊住院手续审核……等一系列问题,都不是市民能够解决的问题,且与市民的理解存在偏差。比如住院才能高比例报销的问题,就得在消灭医院收费贵的前提下加以解决,而今市民都知道看不起病住不起院的常识,一到了住院,什么医药、检验、床位、护理、膳食、空调……这门那门的收费项目比门诊多得多,那就算报销比例增高一点,又有何用呢?拿杨正林为例,他全部发生在门诊的费用是五万三,结果他只能报销五十元,自己负担五万二千九百五十元,如果住院变成花费八万元,按重庆规定的一年内住院报销金额一档大致不超过1.2万元的限额,就算最后报销了1.2万,他自己还要负担要六万八,比门诊报销后负担的五万多还多出一万多,谁在这中间赚了?医院。笔者这种算法很粗糙,但道理是这样的,市民以最大的节约心理治病,而医保政策并不鼓励这种节约,可以说,“看病贵”的问题不解决,医保政策的实施将一直尴尬。
新闻链接:http://cqwb.cqnews.net/webnews/htm/2009/2/24/319583.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