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食官员还有多少欠债创意?
杨光志
http://blog.cqnews.net/attachments/2008/09/43878_200809012035471mLzM.jpg
居委会用餐就打“白条”,不到两年时间内竟然欠下15万余元的欠款,让崂山区一家本来经营良好的酒楼资金周转困难。酒楼无奈之下将居委会告上了法庭,法庭上,居委会拿出了一份文件,认为当时的居委会主任郑某没有走正规的交接途径,所以这些欠款不能由居委会承担,而应该由郑某承担。但崂山区法院一审判决居委会偿还酒楼全部欠款,同时赔偿相应的违约金。居委会不服,上诉至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近日,市中院维持了一审原判。(青岛新闻网8月30日)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8/0830/14/4KJO0N9I00011229.html
有老百姓将吃白食的官称之为“官客”,以区别于“客官”的称谓。虽然居委会基本上没品,但按小品台词说法,也算得上“国家最低领导人”,故而与各级官员享有同等待遇——有到饭店吃饭记账的特权。这种特权角色颇像《小兵张嘎》里那个“老子在城里吃馆子都不花钱,吃你几个烂西瓜还要钱吗?”的胖翻译官。两者的区别只在于,胖翻译官是强吃强占;而居委会官员是吃了喝了,还得政府财政拿钱付账,才能交待得过去。
因而,这个居委会再牛,还是没有靠红头文件赢得赖账官司。不过居委会居然有胆气在法庭上拿一文件来赖账,也够让人大开眼界了。这一举动说明,一方面基层干部出手阔绰、山吃海喝成为一种常态,而相应的财务监督却是空白;另一方面也表明,其实是餐馆酒楼惯出了基层官员的馋嘴,认为反正你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总有个衙门可以讨债,账不会“黄”。若是换平常食客,餐馆酒楼绝对不会让其长期吃白食的。
为什么“官员吃穷餐馆”的新闻屡见报端?因为大多数餐馆都将付账希望寄托在“政府不会赖账”的想当然之中。其中一些老板虽然不高兴,却也奈何不得。因而将算来很可观的利润,全洒泼在后期追讨欠账无穷期的成本消耗里了。对比前不久媒体曝光的那个脱裤儿赖账的潼南县古溪镇碾子村村委会村支书,青岛崂山区这个居委会的新任官员要文明得多,走法治路线。公款吃喝风由此便越发肆无忌惮,越到基层,越相信这种“不揣兜的腐败”是绝无风险的。上酒楼下餐馆,或称“接待上级”、或称“部门协调”、或称“加班误餐”、或称“公关需要”,总之,吃喝的借口多了去了。
欠债还钱是常识,文件大不过法也是常识。不过,输了官司的居委会是否会立即兑现欠款,又遇一个法院执行难在那里摆起。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公款吃喝风还在神州大地上呼呼刮着,并未见有丝毫收敛之势。一个让餐馆赢得无奈的官司所折射的,却是公款吃喝风刮得厉害的又一个佐证。不是吗?社会上的说法是,每年各级党政机关公款吃喝就要消耗掉近三千亿,这数字可能夸张了点——在全国政协会上,政协委员爆出的数字是两千多亿,这也够触目惊心的了。有这钱,连航空母舰都可以造出来了。
有专家建议以法律来治馋嘴,因为缺乏操作性,暂时只能是一个愿景;而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的沃土,则使治理公款吃喝风的难度变得更大。官员一茬一茬地换,公款消费之风也一波一波地欲与天公试比高。今天出来个喝死了的官变烈士让公众嘲弄一番,明天出来一个被赖账拖死了的酒楼让公众咏叹一阵,接下来呢,接下来呢?笔者不禁想起了《功夫》里冯小刚那句嚎叫——“还有谁!”是啊,还有谁,在公款吃喝的“之最”创意上为公众增添话题佐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