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用任何理由亲近体育
杨光志

北京的奥运会,我们见到不少伟大的运动员,也知道了一些赛场之外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常常令人感慨--譬如,俄罗斯名将萨乌丁的数度复出,很大部分原因,竟是为了养家糊口;譬如,女子体操全能决赛赛场上,代表德国出战最后只得了第9名的33岁的奥克萨娜·丘索维金娜(曾是独联体的运动员,2006年前代表乌兹别克斯坦参赛),支持她一直走到现在的,只是一个单纯而坚定的信念--为患白血病的儿子治病。譬如,我们发现中国举重运动员多数是苦孩子出身;譬如,因为没有奥运经费,伊拉克划艇运动员穿着袖边翻毛的旧T恤参赛……
体育是美丽的,登上体育比赛巅峰的幸运儿总能获得我们的崇拜与喝彩;但隐藏在竞技体育背后的奋斗,却常常不为人所知。人们喜欢体育的理由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甚至也可以没有理由,因为那是天性,那是本能。
试分析一下竞技体育参与者亲近体育的理由,其很大一部分运动员,他们可能是为着国家尊严而战,这在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均将此提升到一个十分重要的高度,尤其是国家经济不强大,受着强国欺凌的时候,这种以夺取奖牌来为国争光的心理,可以成为满足民族自尊心的强效药物,为何中国运动员夺金常常会受着民族英雄般的待遇,知道“东亚病夫”这个词来由的人,均能理解,同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会感动于伊拉克运动员的旧T恤了。这种披着“爱国”华彩的理由最为走俏,不过,这种把体育荣誉等同于国家荣誉的观点如果走向极端,可能让运动员产生太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导致一些国家的体育官员走火入魔,把运动员视为为国争光的道具,形成“成者为王败者寇”的体育观念,以“奖牌挂帅”的伦理扭曲,走向可怕的“体育锦标主义”,走向奥林匹克精神的反面。
与上述目的相反,有很多选手投入体育运动的目的,强烈地掺杂了为个人荣誉而战的动机,他们在追求更高、更强、更快的目标时,也在追求着个人精神的超越。当他们进入了一个常人无法企及的运动生理极限领地,创造了某项令世人侧目的新记录时,那种被人艳羡的个人成就感,那种超越别人与自我之后的自在与快乐,是所有品尝过胜利的人都能想像得到的。为着这种极致的美丽快感,他们也乐意承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以近乎自残的疯狂去主动挑战、品尝这种痛苦。是的,这个世界上,确实有许多美都是盛开在疼痛之上的,这疼痛,就是见到彩虹之前的风雨,就是成为人上人之前的苦中苦。
不可否认,也有一些选手参赛的直接动机,就是为着改善自身的经济处境,譬如萨乌丁,以及为了替白血病孩子治病筹款的奥克萨娜.丘索维金娜。这也是当下正热议的"穷孩子练举重"的原因。甚而至于,还有一些人最初接触某个体育项目完全是歪打正着--譬如菲尔普斯当年就是为了矫治"儿童多动症",而被父母强行送到游泳俱乐部去的,没想到由此成就了一个泳坛天才。
当然,最理想的体育境界,还是奥林匹克精神所倡导的--人类为着体育自身的目的而参与竞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其他行业的争斗,更多的有着非竞争以外的因素左右着结局,而体育,相对而言,是真正的以“硬本事”说话,这种纯粹的建立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程序之美,也令许多人心仪,一个走上奥运竞技舞台的人,不论你在赛场之外的身份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是名将泰斗,还是新手后生;也不论你所代表的国家强弱、贫富,进入赛场,你就只是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
总之,洞悉了这些,我们就能以更透彻宽容的目光去欣赏奥运赛事,领略那一面面奖牌后面的体育精神之美,对于所有那些"来了,拼搏了,带着鲜花或者泪水退场,带着荣耀或者失意离去"的健儿们给与同样的掌声和尊重;同时,我们也知道了,我们可以用任何方式亲近体育,可以是为国争光,可以是健身强体,但即便是为稻粱谋,也一样值得尊重。
加载中,请稍候......